学霸PPT下载网 - www.51xueba.com - PPT背景图片,PPT模板免费下载!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八号文库 > 最新高中语文修辞教案(六篇)

最新高中语文修辞教案(六篇)

时间:2024-07-19 20:10:55来源:网络 作者:春暖花香 点击: 289 次 下载.docx文档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修辞教案篇一

一、类别

⒈ 形象类:比喻,比拟,对比 作用:生动形象 ⒉ 强调类:夸张,对比,排比,反问,反复 作用:增强语气 ⒊ 含蓄类:双关,反语,引用,设问 作用:含蓄委婉 ⒋ 连贯类:对偶,顶针,互文 作用:增加文采

二、辨析 ⒈ 比喻

1)概念:用具体、浅显、熟知的事物去概括抽象、深奥、陌生的事物打比方。

2)规则:a、本体和喻体不是同一事物或相同类型。b、本体和喻体有共同之处。c、本体和喻体感情色彩相同。d、有本体、喻体和喻词。3)分类:a、明喻

b、暗喻(没有喻词或喻词不明显)c、借喻(没有本体和喻词)d、博喻(一个本体有多个喻体)

4)作用:生动形象写出了 ……(本体)和……(喻体)的……共同之处,浅显易懂,印象深刻,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最高形式——通感(移觉)

概念:把人们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典型: 《荷塘月色》 作用:与比喻相同,或抽象为具体。

⒉ 比拟

1)概念:根据联想把事物比作人,赋予它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使它人格化。

2)规则:a、人的动作、心理要单独存在,不能充当修饰性定语。

b、人特有的动作、心理不可以修饰拟体但可以修饰本体。

3)分类:a、拟人(把物比作人)b、拟物(把人比作物)

4)作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本拟体的共同之处,表达了……的思想感情,烘托了……的环境气氛,幽默风趣,富含感染力。

⒊借代

1)概念: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同它密切相关的另一种名称代替。

2)分类:a、特征代本体

b、部分代整体 c、专有名词代泛称 d、具体代抽象 e、实代虚

f、作者、产地、材料、工具、标记代物 g、序号代物

h、职务地、出生地、官名代人

3)规则:与借喻的区别:借代与借喻都是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但借喻是喻中有代,借代是代而不喻;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借喻可以改为明喻,借代则不能。借代的本体与借体之间有实在的关系,一般地说,这种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借喻的本体与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事物,人们不过根据它们之间具有的相似点,通过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4)作用:形象鲜明,锐力风趣;突出事物……的特点,引发……的联想或启示,语言富有变化又简洁精炼。

⒋夸张

1)概念:也叫铺张,夸饰,是根据表达需要,对客观事物的某些方面故意言过其实,加以适当的扩大与缩小。

2)分类:a、扩大夸张 b、缩小夸张

c、超前夸张

3)作用:鲜明突出事物……的特点,启发……的联想,创造……的意境,烘托……的气氛,增加感染力,表达作者鲜明的……的情感。

⒌排比

1)概念:把三个或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连贯的词组或句子连起来用。

2)分类:按内容:a、并列 按形式:a、词组(短语)b、承接 b、句子 c、递进

3)作用:层层深入地阐述了……的思想内容,条理清晰,内容集中;语气贯通,增强文章说服力和感染力;整齐美观,抒发……强烈昂扬的情感。

⒍反复

1)概念:也叫重复,反复使用同一词、语段。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2)分类:a、连续反复如: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间隔反复)

b、间隔反复

3)规则:与排比的区别:排比≥2 反复=2 4)作用:承上启下,标明层次;突出……的重点思想,起强调作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增强音乐性,节奏感(用于古诗词);富有感染力。

⒎互文(多用于古诗文)

1)概念:上文包含着下文的词,下文包含着上文的词,上下文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朝歌夜弦 主人下马,客在船 2)作用:委婉含蓄,互相映衬;表义全面,笔墨精简。

⒏对偶

1)概念:也叫对仗,用字数相等(古文)或相近(现代文)、结构相同或相近、内容相反或相近或相关的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连用。

2)规则:只可两句。3)分类:a、正对

b、反对

c、串对(意思上有承接或递进关系)

4)作用:句式整齐,音节均称和谐,富有节奏感;凝练集中的表达了……;内容丰富又具有概括性;抒发……深厚的情感。

*对偶的特殊形式——对联

规则:a、字数一致,但绝不能重复。

b、词性相对,语言结构相对。c、上仄下平,右为上。

作用:生动形象地刻画了……的形象,深刻传神;烘托了……的环境,或揭露批评或赞美……,引发议论与思考;承上启下。

⒐设问 1)概念:问题中不包括答案,可用在篇首、段内、标题,议论文中可反复使用。

2)分类:a、有问题有答案

b、有问题无答案

3)作用:引起注意,起强调作用,启发读者对……的思考,具有针对性;议论文中,设问的回答即为观点;诗歌散文中,委婉深刻抒发……的感情,增加感染力。

⒑反问

1)概念:也叫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确定意思,无需回答。

2)分类:a、否定表肯定

b、肯定表否定

3)作用:加强语气,深刻有力,强调了……,增加语言说服力和感染力。

⒒对比

1)概念:也叫对照,把两种相反或相对的事物或把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2)规则:a、与类比、作比较区别:作比较是说明方法,类比是写作手法,对比是修辞;对比一定是一正一反,类比都可以。

b、与对偶相融 c、与反衬相联

3)作用:形成反衬,突出事物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矛盾;立场鲜明,或赞扬歌颂……或反对揭露……,深刻有力;两两相对,互相补充。

⒓衬托

1)概念:又叫映衬,是为了突出某种事物,用相称或相反的事物

高中语文修辞教案篇二

教法展示

安排一课时。(下同)

1.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通过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能用“原文”正确无误地答出下列内容:

②修辞选择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准确,富有表现力”;另一个是“修辞有时代性,有社会性”。

③语言积累的三个结合:“它(按:指丰富语言)同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充实,生活经验的积累,关系非常密切。”

2.深入课文,思考论述

布置学生再读课文时,要求思考以下问题:

②课文在论述“两个标准”时如何安排层次?(要点:论述第一个标准时,先说明为什么语言运用要讲究准确和富有表现力;接着说明“主客观统一,表达效果才会更好”;最后论述对象和场合的问题。论述第二个标准时,先谈修辞选择因时代不同、社会不同而有异,其次提出了今天的社会对修辞选择有新的要求。)

3.结合课文,迁移训练

课文后面设计的两道练习,可安排课内、课外各完成一道。教案点评(设计b)

教法展示

1.名例引路

即用某熟知的修辞例子让学生发表意见。

示例: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字、“满”字,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了“绿”字。

要求:请比较一下“到、过、入、满、绿”等5个字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答案(参考要点):“到、过、入”无非表示春天已经来临。“满”虽然能表示春意之盛,但并不确切,“风”和“满”配搭也很勉强。而“绿”既包含了“春到”,又表示“春满”,更富有春意盎然、春光明媚,使人产生如见其景、如入其境的真实感和美感。

2.金口大开

即课前布置学生备好《现代汉语词典》或关于现代汉语修辞知识方面的资料、书籍。课堂上由学生开放式地给“修辞”下定义或作解释,答案不求统一,《教师教学用书》上的“名家关于修辞的说法”可供参考。

3.课文采珠

即布置学生自读课文,弄清“一个观点”,熟悉“两个标准”,了解“三个结合”。(“

一、两、三”所指的内容见设计a)

4.火花碰撞

即由学生谈学习课文后的感受。学习课文后,每个人的感受可能不同,但以下几点应达成共识:

①课文的观点新颖,见解独到;

②课文对语言运用提出了新的要求,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③生活中应锻炼自己的修辞选择能力。

5.身体力行

即完成练习题,答案可参见《教师教学用书》。教案点评(设计c)

教法展示

1.阅读课文,了解“

一、两、三”

要求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捕捉信息,回答“

一、两、三”所指(具体内容见设计a)。

2.完成练习一,回答“为什么”

为节省时间;可将全班同学分成三大组。每组思考一段材料,着重阐述“为什么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原因。不必局限于《教师教学用书》上的“答案”,而应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发挥创造性,说出自己的见解,有“理”即可。

3.结合练习二,补充实例,畅谈认识

举实例最好是自己或周围同学经历的;谈认识可深可浅,可长可短,但必须“真实”。

4.利用课余时间,有意识地选择本班近期某人某篇作文,翻印给全班同学,要求运用所学知识或受到的启发,从修辞角度对作文作些修改,并列举修改的理由。教案点评

学习修辞在于运用修辞。由这一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本文时,把握观点是基础,完成练习是桥梁,实际运用是目的。

高中语文修辞教案篇三

——修辞手法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一个小姑娘,生在水中央。

身穿粉红裳,坐在绿洲上。(猜一植物)

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比喻)请大家猜猜谜语

广告修辞大擂台

辨认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

1、白丽美容香皂的奥秘所在,今年20,明年18。(香皂)

2、一天一片好营养,年龄不随时间长。(保健品)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白酒)

4、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汽车)

5、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处理器)

6、年光似鸟翩翩过,时装如棋日日新。(服装)

7、人生仿佛表上的指针偶尔分离,但始终有相逢的一刻。(手表)

8、柔似女儿情,暖若父母心。(内衣)

9、只融在口,不融在手。(巧克力)广告修辞大擂台

10、××广告做得好,不如××冰箱好。

(电冰箱)

11、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电讯)

12、美好生活从头开始。(理发)

13、亚洲皮鞋,足下生辉。(皮鞋)

14、裁剪春夏秋冬,风行东西南北。(服装)

15、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彩电)

16、诱人的貌,迷人的音,醉人的心,喜人的价。(收音机)

17、药材好,药才好。(药品)

18、赤橙黄绿表蓝紫,天上长虹落人间。

(彩电)常见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夸张 e、对偶

f、排比 h、设问

g、反问

一、比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比

1.猫在稿纸上踩了几朵小梅花。

2.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 3.她的性格很像母亲。

4.这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5.我们这时代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像丛飞、白芳礼等。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2)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雨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5、比喻的作用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比喻要贴切——判断下列是否合适(没有相似点)(喻体不当)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最多的题目类型——仿句

仿造例句,用“橡皮. 圆规.直尺”各写一句话.

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延长了.

其一,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又有相似点,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其二,比喻要合乎 事理。如“广场上人山人海,人们像蚂蚁一样挤在一起” 从情感上看感觉别扭。

其三,不是所有的“像”字句都是比喻句。如“街上仿佛没了人,道路好像忽然加宽了许多。”只是说明情况,并非比喻。

运用比喻应注意三个问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①刀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③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 “刀法”喻“教育方法”;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1、概念:

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2、分类:

(1)特征代替本体

例: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例2: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2)具体代抽象 例:枪杆子里出政权。

(3)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例: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二、借代

(4)借部分代替全体。

例1:樯橹灰飞烟灭。例2: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5)结果代原因 例1:好吧,我们多勒勒裤腰带吧。例2: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6)事物的名称代本体。

例1:我买了一台“康佳”。

例2:他一天一包中华。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例1: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借代)例2: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悲的厚障壁)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请分辨以下句子用了借喻 还是 借代 练习

1、一朵浮云把银盘遮盖了。

2、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借喻 本体是月亮,喻体是银盘。

借代借用事物:黃口代替事物:雏燕(雏鸟的嘴呈黃色。)

3、烽火連三月,家书抵萬金。借代

借用事物:烽火

代替事物:战争

三、

比拟

1、概念: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

2、分类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写出和人一样的感情和动作。

例1: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2)拟物

①把人当作物来写

例1: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例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了出来,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②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例:你带一队人马把黑龙潭的水牵到山下的坝子里来。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②: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

③:一部高高的挖土机,伸长着脖子,张大嘴巴,只要四五下就能吐出一车河沙。④:近来连伤风、咳嗽都跟我请了假啦。判断下列属于拟人还是拟物? 拟人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比拟与比喻的区别(见课本)

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c 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波撼岳阳城”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四、对偶

1、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2、种类:(1)正对: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补、相衬的对偶形式 。

例: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流水对):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

例: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3、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

4、区别“对比” a、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b、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c、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第一题 ①爆竹声声脆

_____祖国日日新 ___

②满园春色好

_____神州面貌新 __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___春风习习新思想新气象伴新春到来 _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五、排比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它可能是一片海

让你体会壮阔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

让你明白雄健

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它可能是一片海,让你体会壮阔 ;

它可能是一首交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让你明白雄健;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1、概念: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2、夸张的类型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扩大的夸张 :

超前的夸张 :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缩小的夸张 :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六、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3、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4、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例: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例: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七、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例1: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例2: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八、反问 (反诘)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1: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2: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十、反复

1、概念: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叫反复。

2、反复的作用:

强调作用,用于抒情写景,感染力强。

3、反复的种类:

(1)接连反复:

例1:等待着,等待着,载着你遗体的灵车,碾过我的心。

例2: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间隔反复:

好个"友邦人士"!日本帝国主义的兵队强占了辽吉,炮轰机关,他们不惊诧;阻断铁路,追炸客车;捕禁官吏,他们不惊诧。中国国民党统治下连年内战,空前水灾,买儿救穷,砍头示众,密密杀戮,严刑逼供,他们不惊诧。在学生情愿中有一点纷扰,他们就惊诧了!

排比和反复的区别

1、排比最少三句,反复最少两句。

十、双关

1、概念: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性和同音的条件,有意识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

2、类别

(1)谐音双关:

例1: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柳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例2: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2)语意双关:

例: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

十、摹状(摹拟/摹绘/仿拟)

1、概念:摹写人或事物的声音、色彩和情状。

2、分类

(1)摹形

例:旱獭„„到了夏至后,发青的酥油草把它们养得胖墩墩、圆滚滚的。(2)摹声

例: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3)摹色

例: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十一、镶嵌

1、概念:为了把话说得舒缓些或郑重些,有时故意用几个无关紧要的字镶在一个词里。

2、一般以镶加虚词和数词最为常见。 例:„„便自己开了门,轻手蹑脚地上楼到妻子房里。

十二、顶真(顶针/联珠 )

1、概念:顶真是句末的词语作下一句开头的词语的修辞方式。

例1: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深埋在地下的竹根。

例2:小调皮,做习题。习题难,画小雁;小雁飞, 画乌龟;乌龟爬,画小马;小马跑,画小猫,小猫叫,吓一跳。...十

三、回环(回文)

1、概念:用相同语句回环往复说明的一种修辞方式,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语序相反。

例1:他爬起来跌倒,跌倒爬起来,继续挣扎着前进。

例2: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例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搏,博者不知。——老子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2、联用

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

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下列各句中比喻不恰当的一句是()

他提着两个包,气喘吁吁地走着,像踩在棉花上似的深一脚、浅一脚。

b.小战士斜跨着冲锋枪,在崎岖的小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般的轻快。

c.一群仙女,踩在棉花似的云朵上,随着隐隐的仙乐,冉冉地向远方飘去。

d.她突然瞥见路中央盘着一条大上大蛇,蛇头昂起,张着大口,她顿时感到两脚像踩在棉花上似的。b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个手术我来给你做,希望你能配合。”话语轻柔得像一团云,一团雾。不,像一团松软的棉球,轻轻地擦着疼痛的伤口。

——“棉球”这个喻体贴切,不仅符合医生职业的特点,而且切合患者当时的心态。

b、哦!我突然感觉到,我是看到了一个更是巴金的巴金。文静、温和、诚挚的外表里,却有一颗无比坚强的心。——后一个“巴金”指代巴金的风格和精神,突出了描述对象的特征,给人印象鲜明深刻。c、目前,我正兴致勃勃地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减肥”,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绝不吝惜。——将作品拟人化,把删前冗繁说成是“减肥”,生动幽默。d小雪和妹妹常常不吃晚饭,就跑到海边,把自己焊在礁石上,听潮起潮落,看日沉日升。——用拟物的方法夸大听潮观海的痴迷程度,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对偶 夸张 借代 拟物 拟人 借喻

⑦天边偶尔漂浮着淡淡的白云,像从别的什么仙境飘来片片银色的羽毛。()⑧稚嫩的孩子看见小草上的露珠,说是小草的眼泪,妈妈告诉她,那不是眼泪,那是长夜遗落的夜明珠,是晨雾可子馈赠的头饰,是太阳洒下的七彩球。()比喻

比喻、排比

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使文句整齐;

使文章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文章自有活泼之趣,文章会有古雅之风。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文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a.②③⑤①⑥④

b.⑤③④⑥①②

c.②④⑤①⑥③

d.⑤④②⑥①③

请另选一物进行仿写。要求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符合该物的特征并寄寓一定的思想情感。雨伞

你注定一生与乌云为伴,时时为别人遮风挡雨,却湿透你自己

1、黑板:你注定一生与粉尘为伴,时时为别人传授知识,却磨损了你自己。

2、蜡烛:你注定一生与黑暗为伴,时时为人们发光发热,却耗尽了自己。

原作: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示例)

1、中华大地是一个奋斗不屈的巨人,珠穆朗玛峰是高昂的头颅,万里长城是挺直的脊梁,黄河、长江是沸腾的血液。

2、油画是描绘在油布上的音乐,线条是活动的思想,色彩是绚丽的旋律,山川、人物是跳着欢快舞蹈的音符。

3、人生像一个饺子,事业是饺子皮,家庭是饺子陷,亲情、爱情是饺子的味道。 在以下各句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话语,使前后内容、句式对应,修辞手法基本相同。(1)生命像花朵。乐观者———,悲观者担心它会消失短暂的香。

预祝它将留下甘甜的果

(2)青春如火焰。进取者为它加油,让它愈烧愈旺;退缩者———。

为它泼水,使它渐熄渐灭。评析下面加点词的修辞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实指________________,暗指________________,其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晴雨的“晴”

恋情的“情”

起一语双关之效

高中语文修辞教案篇四

语文高考修辞复习教案

一、

教学

目标

(一)复习修辞格知识,能辨析并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二)语言的运用简明、连贯、得体。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分析:借喻与借代修辞手法,稍不留心,就容易误断,二者的不同点是:

①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例如,“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究不过是苍蝇”中的“完美的苍蝇”就是借喻,喻指那些反动的家伙。换成明喻,可以写成“反动的家伙像苍蝇”的形式。“百年积弱叹华岁,八载干戈仗延安”中的 “干戈”、“延安”就是借代,“干戈”代抗日战争,“延安”代中国共产党,这是用具体的事物代抽象的事物,是不能换成明喻的。如用“抗日战争像干戈”,“中国共产党像延安”予以表述就闹笑话了。它们之所以能替代,是因为本体、借体有密切的相关性:干戈为武器,与战争有关;延安为革命圣地,与中国共产党有关。(二)比喻与象征的区别。

分析:在概念上,比喻是使语言形象化的修饰词句的语言手段,属于语言学范畴,而象征则是通过一些具体形象,使人产生联想,从而表现与之相联系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感情,表现作品主题的艺术创作手法,属于文艺学范畴。

从运用上看,有的用象征构思全文,有的用象征刻画主要人物,有的用象征进行暗示,制造气氛或抒发感情,总之象征意义带有全局性,而比喻常限于局部。

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物喻物,以具体的比方具体的,具有鲜明性。

例如:巴金的《灯》通篇把灯光作为光明的象征,作为人们理想、希望、力量和胜利的象征;高尔基的《海燕》用海燕象征革命先驱者和预言家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药》中“红白相间的花环”,象征了革命的希望前景。但是《拿来主义》的“大宅子”则只是用来比喻中国、外国的文化的,不具有象征意义。当然在某些文章中,象征中也含有比喻的性质,从表现抽象的精神来说是象征,从表现具体的人来说是比喻。即或是这样,象征与比喻也是分开的。(三)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分析: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修辞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常用的修辞方法表: 类别 例示

说明

比喻 明喻(用“像”、“共产党像太阳。”(本体像喻以具体、浅湿熟知的事物或道理为“如“等比喻词)“解剖整个地区,体)如同抱个喻体,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大‘金娃’!” 不熟悉的事或理,达到说得形象、喑喻(用“是”、“那里四周是山,环抱着一潭春生动、明白的目的。难点是借喻、“等于”、“成水,简直是一幅青绿山水画。”博喻。为”等比喻词)(本体等于喻体)“且看这里遍

地青松,个个雷锋!”(省比喻词。)

借喻(只有喻体,“忘了和尚多了没水吃。”(喻本体比喻词不出体代替本体,无比喻词。)现)博喻(连用几个比“这种下笔以前的修改是最要喻共同说明一个紧不过的了,正如盖房子首先要本体)打好图样,作战首先要订好计划

一样。”(用两个比喻说明下笔前修改的重要性)

比拟 拟人(把物当人来“由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有强烈感情时,才能用好比拟,而写,给物以人的感里弹琴。” 且不能随意比拟,一般要有一定相情、动作、语言等)似点。比拟重在于“拟”,即把甲拟物(把人当物“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 “当作”乙,两者浑然一体;比喻写,使人具有物的重在于“喻”,即以甲喻乙,两者情态或动作)有主有从。借代 特征代人和事物 “花白胡子下坐在墙角吸旱用相关的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事

烟。”(“花白胡子”代“老年物,使语言富于变化,给读者深刻人”)“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印象。在。”(“硬硬的”代“洋钱”)

具体代抽象 “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

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借代易与借喻相混。区分时注意:义。”(“本本”代“革命理借代、借喻相同点是本体都不出论”)现,借体(即别称)和喻体都必须局部代整体 “几千双眼睛都在盯着你。”出现。借代着重于甲代乙,两者必

(“几千双眼睛”代“几千个须有密切关系;借喻重在以甲喻人)乙,两者有相似处。

器物代本称 “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

不容许枪指挥党。”(“枪”代“军队”)

处所名称本称 “划清两种界限。道德,是革命

还是反革命?是延安还是西安?有些人不懂得要划清这种界限。”(“延安”代革命的人,“西安”代反革命的人)

夸张 向在夸张(故意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对人或事物的原样作故意的夸大大处、高处、多处、遮面。”(故意往多处说)或缩小的描写,就是夸张。它有助远处等方面说)于充分表达自己对所要表达的人向下夸张(故意往“一眨眼的工夫麦子就由青变或事的充分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感小处、少处、短处、黄了,收害的日子到了。”(故情,促使读者联想。注意不要忽略弱处等方面说)意往时间短处说)缩小的夸张。超前夸张(故意把“他酒没沾唇,心早就热了。” 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的或者跟前者同时出现的)对偶 正对(上下两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由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相似或同一事物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或词组组成。运用对偶可突出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关心”。的矛盾,增强语言的音乐性、感染补充、衬托。)力。旧体诗词运用的“对仗”即反对(上下两联是“斧头劈翻旧世界,镰刀开出新“对偶”,要求很严,如要求词性相反或相对的两乾坤。”“看洞中依然旧景,望相对,并讲究评仄。注意“对偶”类事物,或一个事窗外已是新春。” 与“对照”的区别。物的相反的两方面,互相对照、映衬)串对(上下联有承“满园春风关不住,一枝红杏出接或条件或因果墙来。”(因果)“若要人不知,或假设等主从关除非已莫为。”(假设)系)排比 分句排比 “声音绘制色彩,声音绘制形用一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

象,声音绘制感情。” 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成串地句子成分排比(多“你是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排列在一起,用以增强语势,抒发为词组)人第一,而在有些人却是出风头感情。排比的各项内常出现一个相

第一,休息第一与自己第一。” 同的词语作为连锁词。它们不得少

于三项,彼此为并列关系。

设问

“什么叫问题?问题就是事物用自问自答形式表达看法。问句不的矛盾。” 表肯定或否定。有引人注意的作

用。

反问 “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为加强语气,用疑问句方式表示确(反的吗?”(否定表肯定)“四十定的意思(用肯定表否定、用否定诘)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表肯定)。要注意区分设问和反问。

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有什么言语?”(肯定表否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方法须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常见的修辞方法的运用 首先,要正确理解和掌握《考试大纲》提出的九种修辞方法的基本概念及其特征,注意几种易混修辞的辨析。

其次,要理解和明确九种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理解和明确其表达效果,是判断其运用正误、优劣和正确运用修辞方法表达的前提。再次,要注意培养正确运用修辞方法的能力。这里包括审题能力,捕捉有效信息的能力,特别是分析语境的能力,语境中往往隐含的信息较多,如果捕捉不准,把握不住,拟写的语句是不会符合要求的,当然还有具体的操作能力,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等等。

2.树立大修辞观,破除片面性 首先在运用常见修辞方法的时候,要注意除修辞方法外,还存在着范围的广阔性、内容的全面性,还要注意修辞在语音、词语、句法、篇章等方面的运用。3.提高联想、想像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思维能力;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比喻句,不是因为不懂比喻方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强。所以,做好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像能力。4.关注生活中的修辞,重视积累 “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有人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大。”这话很有道理。比如与人交流,需要说和听;看电视、看广告、看产品说明书,需要听和看。在其中不时可以发现一些很准确的语言、很形象的比喻、很深刻的道理,这些都可以提高修饰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修辞的目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而语言的锤炼是个硬功,需要不断地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另外,高考中修辞部分的考查从内容到形式也越来越靠拢生活。

高中语文修辞教案篇五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本文独具匠心的构思谋篇的手法;

(二)了解本文简练巧妙,热情奔放的语言特色;(三)领略黄山峰峦奇险而美妙的壮丽景色,并了解作者对祖国河山和对社会主义的热爱,赞颂之情.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课文四部分各写什么它们之间有没有联系怎样联系

分析:"一"想像大自然怎样创造

形成黄山这处胜境,实质上介绍了黄山景物的特色:云海,奇松,温泉,飞瀑,写出黄山"奇,险"的特点,给第二部分埋下伏笔,也给"三,四"作铺垫.它是全文的总起."二"分三阶段(史前,唐宋,明清以后)写黄山的登山史,呼应"一"黄山的"险",为后文写今天黄山化险为夷作反衬,表明时代不同,风景区已能为全民所享用."三"着重按游踪写登天都峰的过程,与"二"对比,形成古今,虚实相映,点明题旨:"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四"写在黄山之巅所见黄山的四大景观:云海,苍松,日出,摄身光,和"一"的"奇"紧扣.这四部分联系是很紧密的,全文采用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借用书上的句子来概括:一,大自然安排胜境;二,不可攀登的黄山;三,幸福已属多数人;四,这是何等的公园!

(二)第二,三两部分写登山的情况,它跟黄山的特点,以及表达主题的关系.

分析:第二部分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简要历史,看似与写黄山的特点无关,实则是妙笔,几千年来很少有人登上黄山最高峰,是因为其险峻,这里侧面烘托黄山的险.第三部分写"我们"登山时的情况,正面直接写其"险",同时,也处处与第二部分比较,以突出"换了人间"之意,表达了主题.(三)如何理解本文多用短句和排偶句.

分析:本文多数单句,分句都极其简短,即使是一些比较复杂的长句,作者也顺应句子结构,将其分开成几段,以使其节奏明快,段落不分,采用类似骈体文的排偶句式,读来有一种奔腾直泻,不可阻遏的磅礴气势.(四)本文写作特色是什么

分析:本文引证广泛,材料丰富,而文章结构却脉络分明,严谨有度.作者将丰富的材料分成几类,然后依据表现主题的需要,借抒情议论,把它们联缀成篇.联想丰富是本文的突出特点.作者的联想方式主要有:因果联想,如由"土地"的今天,想到"土地"的历史和未来;关系联想,如由"土地"想到"土地"上的人物和事迹;对比联想,如由剥削阶级对"土地"的掠夺,想到劳动者对"土地"的珍惜;相似联想,如由公子重耳接受土块,想到古代皇帝的封疆仪式,再想到殖民强盗强迫太平洋岛屿上的土人接受的投降仪式.如此等等.作者娴熟自如地交替运用这些联想方式,思绪飞扬,无所不至.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认真阅读《黄山记》,写出每部分的内容大意,运用工具书解决词语的问题.

内容大意:第一部分:大自然精心安排黄山胜景(介绍黄山的概况);第二部分:回顾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第三部分:记叙从温泉宾馆至天都峰顶的历程;第四部分:在天都峰顶所见的奇观.词语:

煞费苦心(sh4f8ik(x9n):辛辛苦苦地费尽心思.皖(w3n):安徽的别称.悭吝(qi1l@n):过分爱惜,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糗(qi():干粮.卓越(zhu#yu8):非常优秀,超出一般.卓绝(zhu#ju6):超过一切,达到极点.狭仄(xi2z8):狭窄.诡奇(gu!q0):奇异.摺(折)皱(zh6zh^u):折缝.载(z3i)(沉载浮):又.(二)阅读第一部分,然后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它是怎样安排黄山的呢

提示:这样安排比自己介绍要好.首先,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主人公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之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绝境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了.2.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提示:采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使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3.找出这一部分写出的词语,用一个字来概括黄山的特点.

提示:"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特点是"险".4.作者写大自然对黄山的"赏赐",列举了云,松,音乐鸟,灵芝,肉芝和摄身光等,这是黄山所特有的,因而就突出了黄山风景的______.

提示:填"奇"字.从"打开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无穷无尽幻异的景","神奇的","稀世的","最高的效果","格外赏赐了","极罕见"等词语可见.(三)第二部分写的是古人攀登黄山的历史,讨论以下问题.1.写黄帝在这里飞升是"传说",和李白等人有诗文留下为证,显然不同,为什么要选用"传说"这一材料呢

提示:增加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显得更有魅力.2.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提示: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3.这一部分与全文中心有什么关系

提示

:本段回顾几千年来,只有少数像李白这样不畏险阻的人才能登上,其余的人都是只能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这就为下文歌颂我们的时代和人民伏下一笔.4.这一部分和其他部分有什么联系

提示:承第一部分黄山风光的"险"而来,是大自然"不肯随便地将胜景给予人类"及"封山"这一意旨的具体体现.又与第三部分"胜景已成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的现实情况相互比照.可见这部分使文章结构波澜起伏,而又貌断实续.(四)第三部分是怎样突出文章的中心的提示:(1)对比:把前人攀缘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五)第四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景观的"奇"而来.可思考"奇"在何处.

提示: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黎国昌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ⅱ

(一)速读测试.

1.《黄山记》选自《》,是一篇构思谋篇______的佳作.全文分四部分,写出四部分的段意:

一,__________________

二,__________________

三,__________________

四,__________________

2.填空:

黄山的地理位置:______,成因______,范围:______,______这段介绍突出一个"______"字.3.第二自然段从几方面说明黄山的"奇"第三自然段怎样再次突出黄山的"险"文章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人类.它封了山"作结,有什么作用

4.第二部分写数千年来人类极少能攀上黄山之巅,这段叙述有什么作用

5.阅读第三部分,按登山经过填充下表:

6.文章写登山经过时,为什么处处都写古人登山途径这样写与下文的抒情议论有什么作用

7.第三部分中的抒情段里,哪句话是文章点题的句子

8.第四部分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以云海为主.有集中着笔之处,有时夹在其他景物之中写.作者写云海的飘泊无定,变化多端,哪些词语最富表现力作者怎样描写在风的作用下云海的千姿百态以后还有哪些句子直接描写云海

9.写黄山的松奇,突出描写在云海中______的特点.先把它放在______的条件下写它的矫健多姿.它的根______显示其______;以______比喻树冠,以______比拟

在风中的姿态.然后作者变换观察角度,从多方面去写.从峰顶______,______;从山腰______,______;翩然起舞!这松该是多奇!

10.作者关于雨后彩虹的描写真是妙极了,美极了,作者仿佛觉得可以从长虹之脚登级而上.在这飘然欲仙之时写"宝光""忽生",给人以奇异之感.摄身光究竟是什么能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吗______.

测试记录:______字/分钟

阅读速度:______字/分钟

理解率:______

阅读效率:______字/分钟

(二)激疑质疑.

1.作为游记文章,本文确实在构思上独出心裁,仔细分析一下本文在写法上与一般游记有什么不同

2.本文描写日出壮观时怎样抓住光影的千变万化进行生动描述的与其他有关的日出景观描写相比有什么特点

(三)精读导引.

1.在掌握游记一般写法的基础上,与《雨中登泰山》对比,体会本文是怎样布局谋篇而达到"自出机杼"的.

2.参照练习五提供的几段日出的描写,看各自从什么角度,抓什么内容,怎样在细微观察的基础上作生动的描绘的,然后归纳各自的特点和语言风格.

(四)疑难讨论.

1.本文与其他游记写法不同.

其一,开头落笔不凡.本文不像一般游记那样从登山写起,而是居高临下,从大自然如何安排黄山胜景这个角度起篇,气势磅礴.在介绍黄山概貌后,又写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数千年中极少有人能攀上黄山之巅的史实,烘托了"险"字.在记游之前写了这样两段内容,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第一部分做为全文的总起,暗写"险","奇"二字;第二,三部分承"险"字展开,形成古今虚实相映之势.一二部分能引导读者从宇宙变迁,人类发展的宏观高度去认识黄山,能增加本文的大气磅礴的特色和深透的思想意义.其二,写游山经过时作者突破了一般由近及远或由下而上地去写,作者选择最能突出黄山特色的几种景物重点描写.2.(1)《黄山记》中日出的描写突出光影的千变万化.写霞光的"紫蓝青绿";写第一道光芒的"红""鲜;写火球腾空时的"彩霞掩映";写百道光柱的"豪光四射";写琉璃宝灯高悬时的"奇异光彩"如"大放"的"焰火".

本段描绘时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语势激越奔放,气势磅礴.(2)《黄山小记》中关于日出的描写,是突出颜色的倏忽千变.从"乌云镶边的衣裙"到光辉四射开来,它的颜色朱红,橙黄,淡黄……

本段语言舒徐明丽,令人心驰神往.(3)巴金在《海上日出》中则是描述日出的过程,尤其重点描述太阳冲出黑云的经过.先是"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一会儿"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这是一段朴素的叙述,在日出的叙述中隐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4)刘白羽的《日出》是在飞机上观看的,视线有远望与俯瞰相结合,突出晨光与黑夜的交替,带有浓烈的抒情色彩.在"黑沉沉浓夜"中"游动着一线微明"这便是"清冷的淡蓝色晨曦"而后那"纽带""慢慢在扩大","暗红色的光发亮了",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突然间"一道细细的抛物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向上冲".然后在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最后这"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终于太阳出来了.(5)徐霞客写日出侧重着笔于云海,借云海来衬托日出的美景.(6)抓住光,色的变化,写日出的经过,简洁生动.(7)海涅的描写同(5)相似.(8)抓光和色,用比较和比喻写朝阳的特点.速读测试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1.《徐迟散文选集》自出机杼

一,从黄山胜景的布局赞叹大自然崇高卓越

二,回顾几千年来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

三,记作者一行攀登天都峰的经过

四,写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10分)

2.皖南山区火山喷发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险(10分)

3.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物

为处处悬崖绝壁增添黄山的神奇色彩(10分)

4.极力烘托一个"险"字(5分)

5.温泉宾馆人字瀑立马亭龙蟠坡半山寺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天都峰(9分)

6.文章处处都将今天的登山道路与古人登山途径作对比,强调今天的登山道路已"化险为夷",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张本.(10分)

7."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10分)

8.飞升飘拂弥漫瞬息万变飘来拂去藏

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忽隐忽现;刚才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千分之一秒还不到,全部散去;云海滚滚,直拍宾馆前面的崖岸,吞没诸峰,有的成了小岛,有的游泳在雪浪花间.雪浪滔滔,浩瀚一片,了无边际,浓云四集,八方茫茫(14分)

9.溶入溶出大风呼啸盘入岩石坚贞华盖飞翔之翼翅俯视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仰视如天女亭亭而玉立薄纱轻绸露出身段(12分)

10.雨过天晴时,阳光经云雾折射形成的自然奇观.(10分)

〖小资料〗

(一)重点内容图示:

(二)作者简介:

徐迟(1914~1996)浙江省天兴人.现代诗人,报告文学作家.原名徐高寿.他前期作品有诗集《二十岁的人》,散文集《美文集》;解放后,写有特写集《我们这时代的人》,《庆功宴》,1978年写的报告文学集《哥德巴赫猜想》是献给全国科学大会的厚礼.(三)黄山资料.

黄山,古称黟(yī)山,唐朝改名黄山(传说轩辕黄帝曾在此山修身炼丹,黄山因此得名).在今安徽省歙县,太平,休宁,黟县之间,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这里山峰劈地摩天,云凝碧汉,气象万千;青松苍郁虬劲,刚毅挺拔;烟云翻飞缥缈,波澜起伏,浩瀚似海;巧石星罗棋布,维妙维肖;温泉终年喷涌,无色无臭,可饮可浴.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被称为"黄山四绝".兼具"泰岱之雄伟","华山之峻峭","衡岳之烟云","匡庐之飞瀑","雁荡之巧石","峨嵋之清凉",无怪明代徐宏祖赞誉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历代文人学者多来此游览.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海拔1810米,为黄山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峰头远眺,云山相接,江河一线,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高中语文修辞教案篇六

修4]5《苏轼词两首_赤壁怀古》教案3篇

执教班级:高三(5)班

研究课题:创设思维情境,开启内在情智,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赏析诗词的切入点是诗词中所蕴含的优美画面和意境风格。通过可感的声像来传输教学信息,让学生由“境”入诗,知“情”而出,实现形象思维和审美鉴赏能力的迁移,焕发学生主体的创造激情。透视作者的心灵世界和作品的时代特色,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较深层次的理解、领会和把握,从社会和时代的广阔背景上鉴赏作品,增强鉴赏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首先我们共同来欣赏一首歌曲,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

(播放mtv,显示多媒体画面①)

师:(在音乐声中)听着这首雄壮激越又含蓄深沉的歌曲,我们仿佛看到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三国英雄,随着滚滚长江,滔滔东去。是的,千秋江山,多少豪杰辈出;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师:(音乐结束,稍作停顿)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园地里,唐宋词是一块芬芳绚丽的花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要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也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他是豪放派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凄婉,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苏轼。(显示多媒体画面②,画面出现苏轼像)

师:关于苏轼,同学们都很熟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就是写的苏洵、苏轼、苏辙。苏轼一生命运坎坷,但在文学上却成就斐然,名垂青史。散文,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他是北宋时代最大的一家。特别是在词的创作上,他首开一派豪放词风,对词的发展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他还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和书法家,特别是他在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作品,更如精金美玉、行云流水,历来为人所称道,也就在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显示多媒体画面③,由远及近推出课题及赤壁背景。)

师:诗歌是靠形象来表达感情的,所以我们学习时要发挥联想和想象,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显示多媒体画面④,学习目标:(1)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培养联想、想像能力;(3)体

会豪放词的艺术风格。)

师:苏轼有一个著名的读书方法(显示多媒体画面⑤,画面出现“„八面受敌‟读书法”几个红色大字),就是阅读一本书要反复多次,每次侧重于一个方面的内容,这种读书方法使苏轼受益无穷。今天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分三个步骤学习这首词。

(显示多媒体画面⑥,学习步骤:(1)整体感知;(2)深入理解;(3)比较鉴赏。)

师:我们先进行第一步,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其他同学理清这首词的结构和脉络,听听哪些词句写得好。

生1:(朗读)

师:读得很好,可谓声情并茂。学习语文要注重朗读,特别是欣赏古典诗词,更要在吟咏之间体会其意境。朗读首先要谈准字音,读清句读;其次要读出作品的语气和风格,读出作品的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我们深入体会,建立与作品相吻合的内心情感与内心视象。

请同学们考虑一下:这首词写了哪几个内容?这几个内容是靠哪些语句连缀在一起而形成一

个艺术整体的?

生2:上阕写赤壁景色,是第一部分。下阕写了周瑜的风采业绩,又写了对人生的感慨,分别为第二、第三部分。连缀第一、二部分的是“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个过渡句,又用“遥想”转入第二部分,用“故国神游”转入第三部分,这三部分联系自然而紧密。

师:你对这首词的思路理得很清楚。我们一起来品味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生3:我喜欢“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因为这一句写出了一种巨大的气势,充满力量。师:我们可以抓住哪些词语进行赏析?

生4:“乱”字突出了山崖的陡峭不平;“穿空”二字形容山崖高耸入云的气势,写出了一种动态。师:说得好。化静为动,就更有力度了。

生5:“惊”是令人震惊的巨大的波涛。“拍”字描绘巨浪搏击江岸,使人联想到它的威力和巨响。

师:你对“拍”字领悟得很好。“惊”的繁体字是“”,本义为马因受惊而行动失常,可引申为“震动、震惊”。这句中的“惊”,同学们想想,哪一种理解更合理?

生6:前一种,把巨浪比作奔跑的马更形象生动,更能体现江水激涌的速度和气势。

师:对。同学们还记得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怎样描写富春江的急流的?

生7:“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写凶猛的浪头比奔跑的马还快。对“惊涛”我们也应该这样去理解。生8:“卷”字把滚滚惊涛汹涌而来,掀起层层白色浪花的壮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51xueba.com/fanwen/daquan/a8/89480.html

最新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