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七篇)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篇一
1、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会用电功率的公式p=ui及其变形公式u=p/i和i=p/u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电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关于电功率计算问题。实际教学效果与备课设想的差距不算太大,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完成了学习目标,知识导学的效果很明显。大多数学生在知识迁移中公式选择十分准确。
2、本节课教师在课堂中对教学难点进行讲解,对教学重点进行点拨;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配合适量练习,进行自主学习,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教法与学法浑然一体,可谓一石双鸟。
二、教学过程反思。
课堂的教学核心是达标教学过程。本节课教师借鉴郭思乐的“生本教育”和韩立福的“有效教学”理论,设计了较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案。
通过读学习目标,学生以感知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真正对新课内容及学习要求一目了然,做到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在巩固旧知识环节中,使学生通过温故旧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夯实了基础。这样将所有学生,拉到先前知识点的同一起跑线上。然后,学生带着导学案中设计的问题,自主阅读教材,经教师在课堂中巡视获悉大多数学生能自主获取新知解决问题。紧接着大多数学生能运用新知很好地完成新知训练题,当堂达标率百分之八十以上。在这之后,通过新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大多数学生也较容易地再次获取新的知识,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真正地达到知识的升华;最后学生基本完成了针对性、典型性、梯度性较强的新知识巩固训练。由于学生在其他环节中计算能力低,解决问题有障碍,导致课堂尾声处时间略有不足,于是“新知识巩固训练”和“知识点归纳”两个环节落实得不是太好。教师也只好挂出早已准备的小黑板,要求学生课下将板书设计抄写在导学案中。
三、 教学启示反思。
教学中只因出现小小的失误,主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了解不透彻,对学生知识基础估计得太高。我要很好地吸纳诸位评课教师对我关心而呵护的建议,以使自己今后的课堂教学更趋完善。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篇二
1、传统物理教学的反思
传统物理教学实践中,由于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忽视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的培养,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重教师而不重学生,如讲细讲透、面面俱到、滴水不漏的教学表演,往往就被认为是一节好课;(2)重管教而不重自觉,如教学过程中不重视学生的自我调控、独立判断;(3)重统一而不重多样,如学生几乎没有可能自由选择学习内容或自行规划、安排学习进程,教学要求强求一律,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得不到承认;(4)重传授而不重探索,如将学生视为承受知识的容器,教学中一味填鸭灌输、包办代替;(5)重继承而不重创新;(6)重结果而不重过程;(7)重考试成绩而不重全面发展……这一切不仅造成了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学业负担加重,探索精神萎缩,而且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体性发展,影响了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落实,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发展。
培养、发展人的主体性,是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深化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物理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接受”、“适应”已有的和既定的一切,也要使他们具有改造和发展现存社会及现存自我的能力。弘扬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教学民主,强调自我激励,强调学会学习,将使学生获益终身。
2、物理学习中的“思”与“问”
很多学生认为物理抽象,难学,但又一时找不到好的学习方法,有的同学认为,只要上课认真听讲、课下仔细看书,平时多做些题就能把物理学好,他们也试着这样去做了,可是效果并不理想,那是为什么呢?我想大家都忽视了“思”与“问”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充分指出了学与思的密切辨证关系。告诫大家在学习中要重视积极思考,才会有收获。物理课程并不象有的课程那样,记住几个概念,几条结论就能解决很多问题,仅仅靠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物理不是看懂的,也不是听懂的,是想懂的物理学内容来源于自然现象及生活实践,是研究自然规律的,物理题型灵活多变,光靠死记硬背没有多大用处的,必须深入理解,弄清、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这需要有较好的理解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数学知识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等。
物理学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正确的处理好“思”与“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没有问题就没有提高。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地思考,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思”中进步,在“问”中升华。
3、投影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
一、静态变动态,提高学习兴趣
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图是静止的,若用动态投影辅助教学,效果较好。如在讲杠杆的力臂概念时,老师在黑板上怎么画都是静止的,学生印象不深。用可动的投影片,力臂会随力的作用方向改变而改变,学生看起来十分鲜明,兴趣高涨。在较短的时间内绝大多数学生都理解了力臂的概念.
二、师生共同参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利用投影进行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处在主导地位,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在投影片上题目的展示下,教师让学生轮流在投影仪上将答案打出来,答对了的学生受到鼓舞,如果答错了,其他学生给予纠正。形成了互相帮助的学习氛围.课堂气氛活跃,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教师在学生有误区时便于及时点拨。知识传输畅通,反馈及时.
三、增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
事实证明,学生在消化知识时,只有不断地向大脑中传输信息才能引起记忆和理解的连续发展,利用投仪教学,贮存信息多、传输信息快、直观连续,使学生得到不断练习、消化、理解知识的机会,提高了知识的掌握程度。如做练习时采用手写题目或小黑板展示,也不过7~8道,用投影展示可达10~20道,教学效率提高明显.
一只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已不适应大面积、快速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用投影教学不仅是教学形式的改变,而且也是教学思想的转变。
4、培养差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差生转化工作,首先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我以为不仅要教好物理,还要关心、热爱差生,使师生间形成“情感共振”,从而使这部分学生喜爱学习物理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物理学科特点,物理学科与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学习兴趣.在初中物理起始教学工作中,加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育尤为重要,因为强烈的学习兴趣是有效学习的推动力量.所以应结合教学内容注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浓厚的学习兴趣.物理教师除利用物理学研究范围广吸引学生,激发兴趣外,还要设计、准备好高质量的演示实验,介绍物理学的新进展等方面来提高差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为了巩固差生的学习热情,还要使不同类型差生获得程度不同的学习上的成功,以此保证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是让各类差生尝试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成功教学可以增强和保持强烈的学习兴趣,优生们对学习物理有浓厚兴趣,甚至让入着谜的主要原因大多源于物理学科本身具有的强烈吸引力,而差生对物理是否感兴趣的首要因素则取决于物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方法.所以,转化差生的工作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很大关系.教师本人是否热爱物理、对物理学教学是否投入、教师对科学的价值体系是否信仰、教师教学观念、教师是否能从物理知识及教学过程中感受到美等,这些对差生学好物理课程,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5、听课评课教学反思
1.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2.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感触、思考或困惑及时记录下来,以便重新审核自己的教学行为。新课程下,以物理学科来说,其实平常物理教学中需要教师课后小结、反思的地方太多了。
总之,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研究型、复合型教师。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篇三
本节课是第十二章力学的一节课,以及下章的压强和浮力等内容构成了初中物理的力学知识体系。因此,本节课的内容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力的概念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学好力学知识的基础。然而力的概念十分抽象,要使初中学生真正建立起力的概念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学生在学习完声学、光学等内容后,对初中物理的学习方式已经有所了解,即从实验入手---然后总结规律---最后落实到解决问题。所以,本节课力求能使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新的发现。
本节课的设计
一,从神舟七号的发射谈起,从最前沿的物理学知识中引出最基本的物理学知识,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力学的神奇。首先播放了神舟七号从发射到返回地球的录像,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然后提出问题:
1, 火箭升空为什么是向下喷射火焰?
2,神舟七号的宇航员在太空中为什么能飘起来?
3,飞船的返回舱要使用耐高温材料,从而避免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量烧毁飞船?
4,是什么力量是飞船落回地球?
5,为什么返回舱落地前要打开降落伞?
这些问题的提出,虽然学生在没有学习力学之前无法回答,但是通过学习,这些谜团就将慢慢被打开。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把学生引入力学知识的海洋,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探索,教给学生游泳,而不是简单的递给学生一个救生圈。
二,总结录像中的简单力学知识,总结归纳出力的概念。
1,火箭向下推动空气,
2,空气向上推动火箭,
3,宇航员推开舱门。
引导学生总结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同时前两个问题的提出也为下面讲解“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埋下伏笔。
然后紧跟两个问题:
1,一个物体能否产生力的作用?
2,是不是只有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才能产生力的作用?
两个问题的解决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
第一个问题通过阅读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张飞要与关羽比力气,他提出:谁能把自己提起来,谁的力气就大。说罢,他用双手紧抓自己的头发,使劲向上提。尽管他使出了最大的力气,憋得满脸黑紫,甚至把头发都拔掉了一大把,结果还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面。)来让学生理解。这个故事的理解如果展开应该是内力相互抵消的原因,但是这里就事论事,只要求学生解决--是不是一个物体就能产生力的作用。学生读完会心一笑,不需要老师再多说什么就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知识点。所以,问题的设置一定要化难为易,让问题在最适合的时间出现,往往能够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个问题的解决用的是实验探究法,也是物理课上最常用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给学生提供器材,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完成探究。
三,通过观察录像讲解力的作用特点,和力的作用效果。
1,力的作用特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通过滑板上的人推墙录像讲解,学生很容易接受。紧接着提出问题:人走路的时候为什么是向后蹬地?加深学生的理解,进而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例如引体向上、俯卧撑等等都是利用了力的作用特点。
2,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条,这里做了细化。先通过踢足球的录像让学生总结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然后通过放大的录像让学生看到,在力使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同时也在使物体的形状发生了变化。反思一下,感觉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有得有失。比较好的一点是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形变我们看不见?然后让学生观察玻璃酒瓶的形变可以用细玻璃管中液面的变化来放大,继而联系前面声学中的几个实验,让学生理解物理学中的研究思想—转化法。不成功的一点是,对运动状态改变的总结上,没有及时归纳运动状态不变的两种情况。这个知识点在第六章中也会用到,如果在这里提前总结出来其实就等于减少了第六章的一个难点。我的体会是,备课中,一定要注意向前看和向后看,所以提前两周备课确实很有必要。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篇四
本课是高二物理《磁场》这个单元的重要内容。本人通过探究式教学,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具体讲,这节课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感到比较满意。
一、教学程序的设计比较合理
本课的教学程序分为11个教学环节
1、提出问题:垂直射入磁场的带电粒子在洛伦磁力的作用下会做什么运动?
2、实验演示:没磁场时做匀速直线运动,垂直射入磁场时做圆周运动。
3、创设一系列的问题情景,提问学生,老师点拨引导,用上节课有关洛伦磁力的知识和高一有关向心力的知识,理论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场的带电粒子在洛伦磁力的作用下会做匀速圆周运动。
4、课件模拟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特别注意向心力(洛伦磁力)的大小和方向。
5、让学生推导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
6、实验演示:改变粒子的速度v和磁感应强度b,观察半径的变化
7、课件模拟:改变m、v、q、b,观察半径的变化
8、课件模拟:两个m、q相同,v不同的粒子在同样的磁场中运动,观察周期是否相同。
9、通过例题一(题目略),巩固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让学生先演算,老师把学生做的情况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然后点评。
10、讲评课本的例题,让学生先思考,提问学生回答解题思路,老师再讲评,并指出这就是质谱仪的原理。老师进一步详细讲解质谱仪的构造、原理及应用。
11、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恰当有效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其主体是课程,并不是所有学科、所有章节都适合用信息技术来整合,要选择最有利于开展整合的章节内容来发挥整合的优势,而本节课充分利用物理课件,在适当的时候进行整合,充分体现了学科本位的特征,又能有效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教师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例题巩固,让学生自己分析探究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推导粒子运动的轨道半径和周期公式,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质谱仪可以测定带电粒子的质量和在现实中的运用。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
四、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猜想,然后又创设一系列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维,理论分析得出垂直射入磁场的带电粒子在磁场中会做匀速圆周运动,接着让学生推导圆周运动的半径公式和周期公式,讲解例题时让学生充分思考,提问学生解题思路,让学生演算,并把演算结果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反馈。无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部分的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质谱仪时显得太匆忙,有前紧后松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应该把这节课如何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作一小节,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篇五
教学设计思路:这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一节概念课,对学习物理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同时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学习习惯、方法的养成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参与教学活动,如何使学生能认识并理解有关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等物理概念是很重要的。教好这节课也将为学生学好力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习任务
本课程是八年级物理教材(沪教版)中第二章第一节课,在知识的要求上,主要是“知道”和“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不多,但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来说,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如何恰到好处的设计好教学方案,让学生能有较高的兴趣来参与教学活动;如何深入浅出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中学习物理,这是两个很重要的问题,解决的好,就能上好这节课。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初步领略到自然现象的美妙与和谐,形成对自然的亲近、热爱、和谐共处的情感。
(1)教学重点:如何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学习者分析
学生会有以下特点:
1平时常能接触到相对地面运动或静止的物体,对运动与静止有初步认识。
2缺乏对参照物的认识,基本不懂“参照物”这个概念。
3不了解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我们所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的世界,能举例说明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与运动的关系。
2了解人们以多种方式描述运动的世界(如词汇、诗歌、画、音乐)。能说出一些常用的描述运动的词语和诗句。
3知道如何科学描述物体的运动、静止;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和方法
1通关生活中的例子并配合多媒体课件来证明我们是生活在运动的世界中的,从而引入课题。
2通过多媒体课件使学生认识人们从不同角度(文字、诗歌、音乐、绘画等)对运动的描述。
3举例说明运动的形式是多样性的,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从而引入机械运动的概念。
4利用机械运动的定义来判断骑车、小鸟等的运动,从而说明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5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6举几个生动有趣的例子来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相关应用。
7让学生利用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设计高速列车活动站台。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提阿度。
2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4、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器材(电脑,投影仪等)
5、教学过程设计
【运动的世界】
1、介绍宇宙
师:我们生活在宇宙中,什么是宇宙呢?我国古代《淮南子·原道训》书中说:“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出现字幕: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也就是说,宇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用现代的话说:“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出现字幕:宇宙是广漠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师:宇宙是怎么形成的?科学家伽莫夫于1946年创立了宇宙“大爆炸理论”。他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都是在这种不断膨胀冷却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字幕出现:宇宙“大爆炸理论”:宇宙是由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在爆炸发生前,宇宙内所有的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大爆炸使得物质四散出击,以很大的速度运动,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
2、宇宙在运动
1多媒体课件出现星系图像。
师:大爆炸形成的成千上万个星系,科学家通过观测发现,许多星系正远离我们而去。目前人类测量到的宇宙中拥有数十亿个星系,银河系只是其中的一个。太阳也不过是银河系中几千亿颗恒星中的一员。
2多媒体课件出现太阳系图像。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太阳系。中间有太阳,周围有行星围绕它运动。这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教师指示)
3多媒体课件出现自转与公转的地球图像
师:同学们再看,这是太阳,这是地球。(教师指示)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正是地球的自转与公转,使地球上不断发生日出日落、月盈月亏、斗转星移、冬去春来等自然现象。(可插入相关图片,亦可不要)
4多媒体课件出现大陆版块的运动图像
师: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壳内部的物质也在运动。地壳的运动产生了高山与峡谷,江河的流动形成了沟壑与平原。正是大陆版块的运动与挤压,产生了雄伟壮丽的喜马拉雅山脉。
3、生命在于运动
5多媒体课件出现动物奔跑图像(录像)。
师:请同学们看,看到了什么情景。
生:动物在奔跑。
师:我们再看一段录像。
6多媒体课件出现一田径运动(短跑等)的录像
师:在录像中我们看到了什么?
生:(田径运动的名称、内容)
师:我们从刚才的两个图像(录像)中看到,动物在奔跑,人在运动。也就是说,地球上的生命都在运动。现在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生活在怎样的世界里?
生:我们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板书:一、运动的世界)
【运动的描述】
1、运动描述的不同方式
师:人类既然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当然会对运动产生巨大的兴趣,会对运动进行研究和描述,而不同的人们是用不同的方式来描述运动的。
(板书:二、运动的描述)
师:看看诗人是怎样描述运动的。先看画面(出现小船运动的画面),在画面中看到了什么?
生:小船在运动。
师:诗人是怎样描述运动的 让我们来看看李白的一首诗。
1多媒体课件出现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画面图片和诗。
师:请一位同学把这首诗朗诵一下。
生:(朗诵)
师:诗句描写了诗人乘船顺流而东下,行船速度之快的美妙的运动感受。诗人是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来赞美运动的。
师:那么,音乐家又是如何用音乐来表现运动的?这是著名的古琴曲《流水》的一段旋律。
2多媒体课件出现古琴曲《流水》的五线谱和音乐。
师:音乐家是怎样表现出流水的?他用的是旋律和节奏来表现运动的。
师:古今的画家都想在静止的画面上表现出运动来。下面请大家欣赏梵高的《星夜》,看看他是怎么描述变幻的星空的。
3多媒体课件出现梵高的画《星夜》
师:这幅油画通过旋转扭曲的形态变化、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展现了一个浩瀚神秘,惊心动魄的运动世界。画家是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的。
师:那么,科学家用什么来描述运动?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以及实验的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2、机械运动和参照物
师:运动的形式是多样的,例如:机械运动、分子运动(产生热现象)、电荷运动(产生电和磁现象)、原子核内部的运动(释放巨大的能量)等等,其中,最简单的运动就是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从简单到复杂。今天,我们先来研究下机械运动。
(板书:三、机械运动)
师: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在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出现字幕:物理学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板书:1、定义)
师:你能在日常生活中举出一些机械运动的例子吗?
生1:在公路上行驶的汽车。
师:为什么汽车在做机械运动?
生1:因为汽车相对于地面有位置的改变,所以它在做机械运动。
师:很好。那么,还有谁能再举出例子?
生2:小鸟在树林里飞。
师:你又是如何判断小鸟在做机械运动的?
生2:小鸟相对树木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小鸟在做机械运动。
生3:老师在讲台前走动也是机械运动。
师:为什么我在做机械运动?
生3:因为老师在走动时相对房屋有位置变化。
师:说的很好。刚才同学们都很好的运用了机械运动的定义,举出了些做机械运动例子。大家都用到了另一个物体做标准,来看看物体的位置有没有改变。第一个同学的例子,是地面;第二个同学的,是树木;第三个同学的,是房屋。(副板书:地面、树木、房屋)那么,大家想一想,这些不动的房屋、树木、地面是不是也在做机械运动?为什么?
生:它们都跟随着地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而整个太阳系,以至银河系,也都在不停的做机械运动。
师: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生: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因此,我们研究机械运动是有重要的意义的。在物理学中,把前面我们所说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照系。(板书:2、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既然一切物体都在做机械运动,那么我们平时又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那个物体是静止的,这又是怎样一回事呢?现在请同学们看一段动画。
1多媒体课件出现旧课本中《谁在动》的图像
师:这是一辆小车,车里有一个乘客(教师指示),这个乘客是我们研究的对象;路边有一个小孩(教师指示);这个是司机(教师指示);他们都来观察乘客的运动情况。现在让汽车运动。当车运动时,司机说他沒动,反而路边的孩子赞叹他运动得真快。那么,你认为谁说的对?请大家分组讨论下。(学生分组讨论)
生:他们说的都对,因为他们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司机以车厢作为参照物,看到乘客相对车厢沒有位置变化,所以他说乘客是静止的。而路边的孩子是以地面为标准,看到乘客相对地面有位置的变化,因此孩子认为乘客是运动的。
(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师: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要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于参照物来讲的。参照物不同,所得到结论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板书: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当然,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说在没有特别说明的情况下,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的。
【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应用】
师:下面,我们就用运动和静止相对性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板书:四、应用)
师:我们先看下问题一,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一,出现字幕:问题一:有一次巴黎报纸上登出了一则广告,说是每人花四分之一法郎,就可以作一次的长途旅行。许多人把钱寄去了,结果每人只得到一封回信。回信说:“亲爱的先生(小姐),请您躺在床上让地球带您开始这次旅行把,您要记住,我们的地球每昼夜要跑4万公里呢!”许多人有受骗上当的感觉,于是告到法院,说商人犯了欺诈罪。问:如果你是法官,将如何审批?)
师:如果你是法官,你会判这个商人犯欺诈罪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1:我认为商人沒罪。因为你躺在床上时是与地球一起运动的,而且速度还很大,每昼夜跑4万公里。当然是在旅行啊。
生2:我认为商人有罪。因为我躺在床上不动,还要寄钱给你;如果你在床上,会把钱寄给我么?
生3:我认为商人有罪。因为我们平时认为的旅行,是要离开家的,坐车到外面看山、看水、看风景的。而没出门,躺在床上能算是旅行么?
师:大家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很好。其实,商人有没有犯罪,关键在于判断躺在床上是否是旅行。如果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商人所应得的,他就沒罪。如果不是,那么这四分之一法郎就是被商人骗走的,他就犯了欺诈罪。那么,什么是旅行?人要离开家,乘坐各种交通工具到某地观光,这才叫旅行。也就是说,必须以家为参照物,人相对家要有位置变化,这才叫旅行。所以,商人是犯了欺诈罪。这个商人是应用了物理学里参照物的选取不同来进行诈骗的,可以说是高智商犯罪。因此,要判其有罪,法官也要有相应的物理知识。
师:现在再看一个真实的故事。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而,出现字幕:问题二:在国外的一次汽车越野赛中,当飞快的赛车穿过郊外的村子时,村民十分高兴,他们向车手奉送西瓜。他们看准迎面飞驶来的赛车,轻轻地抛出一个西瓜,但是谁也没想到,西瓜落在车上,砸坏了汽车,使得车手受了重伤。为什么一个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威力?)
师:为什么轻轻抛出的西瓜会产生那么大的力量?现在我们竞赛一下,看看谁最先回答出答案。
生1:因为冲击力很大。
生2:因为速度飞快。
师:谁的速度快?
生3:汽车的速度快。
生4:西瓜的质量大。
师:很好。现在我们用刚学到的知识来分析一下:轻轻抛出的西瓜,以地面为参照物,它的速度很小;那如果以汽车为参照物,结果又如何呢?
生:一样大。
师:村民轻轻抛出的西瓜,对地面来说,速度很小。如果汽车是静止的,那么西瓜相对汽车的速度还是很小,沒什么威力的。但是,汽车是以很快的速度飞驰而来的,如果西瓜不动,车飞快的开过来,与车不动,西瓜以与车一样大的速度飞过来的效果是一样的。西瓜质量很大,速度又那么大,自然就产生了极大的威力了。
师:再看问题三。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三,出现字幕:问题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位法国飞行员在轰炸了德国后返航的途中,突然发现脸边上有一个小东西在游动。他顺手一抓,发现抓到的竟然是一颗射向他的德国子弹。试问,飞行员为什么能够抓到飞行的子弹?)
师:为什么这位飞行员能够抓到子弹呢?大家分组讨论下。
(学生分组讨论)
生:因为子弹的速度、方向与飞机的速度和方向是一样的。
师:飞行员能随手抓到一颗飞行的子弹,说明他们之间是相对静止的,这时飞行员的速度与子弹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也就是说,以飞机作为参照物,子弹是静止的,以子弹作为参照物,飞行员也是静止的,即他们保持相对静止。所以飞行员能抓到子弹。
师:由问题三中得到的启示,我们来解决下这个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显示问题四,出现字幕:问题四:快速列车速度可达到170公里/小时,若列车到站时要停下来让旅客上下车,将是很费时的。你能否想个办法让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师:(出现动画情景,教师介绍情景)这时站台,这是一列快速列车经过站台。现在,应该怎样解决上诉问题?请同学们讨论一下。
师:这个问题要解决的的关键是“列车进站时不停下来,同时旅客又能安全的上下车”
(学生分组讨论)
生:要让站台动起来。
师:对。那么要怎么动?对速度有什么要求?
生:速度与列车的要一样大,方向还要一样。
师:也就是说,要让它们报纸相对静止。
师:没错,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要让列车和车站保持相对静止。那么就要设计一个活动站台,当列车快要进站时,站台动起来,当站台与列车的速度大小相同,方向也相同时,旅客就能安全上下车了。
【小结】
对本课所学习的知识点再次进行提点。
【形成性练习】
1、如图2-2所示,三辆小车以图甲的位置开始行驶,经过一段时间后,三辆小车位置变成了图乙的形态,通过对甲乙两种形态的位置对比,根据我们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指出各车相对的运动状态有几种?
2、电视、电影中正是利用了运动的相对性原理,拍摄出了孙悟空的“腾云驾雾”。孙悟空“驾云飞奔”,是先拍摄出孙悟空在“云朵”(布景)上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上的白云、地上的山河湖泊等镜头,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里叠合。叠合时迅速地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和山河湖泊。我们看电视是以白云和山河湖泊作参照物,于是就产生了孙悟空腾云驾雾飞奔的效果。
想想看,如何拍摄人坐在开动的飞机和火车里观看沿途风光的镜头?如何拍摄武艺“高强”的人“飞檐走壁”的镜头?
6、板书设计
一、运动的世界
二、运动的描述
三、机械运动
1、定义副板书:地面、树木、房屋
2、参照物副板书:司机——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
小孩——以地面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
三、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应用
7、资源及媒体的应用
本次课程设计,极多的运用到了多媒体课件,课件本身包含了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的视听内容,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给予学生一刺激,这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活跃课堂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一种形象的展示,多媒体课件对于教学内容的辅助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如若多媒体课件,那么在一些运动形式的展示中,将不好操作,经管可以用微缩模型展示,但由于模型的大小的限制等,效果应该是不如多媒体展示的。
8、教学设计后记
作为一节概念课,如果只是死板的叙述知识内容并加以一些练习,效果可能是不会太好。本课程教学设计,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出发,通过例子,引导学生从实例中总结出规律,引发对规律的思考,从而使学生掌握知识,并且在解决一些实际的例子的时候,掌握对知识的运用。课堂上,用多样的多媒体课件,来展示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对学生的感官予以较为强烈的刺激,加深其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多次进行分组讨论,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培养学生一种进行探索并合作讨论的科学研究精神。并且,课堂上给予的问题多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实际的例子,以培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练联系,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应用能力。还在课堂上告知学生一种物理学研究的方法:从简单到复杂。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篇六
本学期本人带了两个理科班和一个文科班,期中的一个理科班本人还兼任班主任。就期末成绩来看,效果不好,本人总结思考,可能问题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所以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地内部条件,采用良好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重点、难点要把握准确。教学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在教学目标中一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如果已经非常明确,但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对重点的知识没有重点的讲,或是误将仅仅是“难点”的知识当成了“重点”讲。这种失衡直接导致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下降。
最后,对一些知识,不要自以为很容易,或者是满以为自己讲解的清晰到位,没有随时观察学生的反映,从而一笔带过。但学生的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并不是马上就能接受。所以我们要随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调整教学方式和思路,准确流畅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达到共识。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两头。班级授课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能照顾到绝大多数同学的因“班”施教,课后还要因人施教,对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要提优,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加强课后辅导。要特别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角落”。
第二,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其次是在已有的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出来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以往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
第三,教学方式形式多样,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科技的发展,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现代化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新形势下,教师也要对自身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加强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例如理想实验法、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等。学生如果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将对物理知识领会的更加深刻,同时也学到了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增强了学习物理的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反思随笔简短篇七
《力》一课是取自农村中学的一堂课,该课未经任何修饰,没有作秀的成份,朴实求真,简洁明了,依托农村中学的实际条件,紧贴新课标,是一堂典型的农村中学创新型的物理课。该课的创新及特色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创新型全方位情景导学
以前的物理课,多以简单的实验室器材作单一演示为主,但在本堂课中,在多个方面体现出从不同侧面以情境来导学。例如课堂一开始,就精选了一个踢足球的片段,选择这个片段,有以下三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多数学生特别是男生喜欢足球;二是多数学生喜欢观看周星驰的电影;三是这个片段能典型的突出力对足球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观看后一是迅速对本堂课有了兴趣,二是从情景中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及其体现出来的效果。又如教师以引导学生分析力使物体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改变时,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电吹风,使下落中的泡沫块改变了运动方向,在这个情景中,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力使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了改变,还使学生体会到当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时,施力的物体与受力的物体不一定要互相接触。其它诸如力的几个作用效果、力的大小等,都有目的的选择了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典型的情景,通过这些情景的导学,一是符合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二是学生极易接受,三是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体现了物理课标中的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特色。
2、创新型自制探究实验
以前的物理课,在处理力的三要素时,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多以“推门”为例,从而得出力的三要素,学生也能勉强接受。但这只能定性的得出这些结论,缺乏实际论证,更重要的是没能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只是象征性的告诉了学生结果。在本节课中,教师首先通过一个情景来定性的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作用效果有关,即弯“健身棒”,女同学没能使之变弯,男同学能使之变弯,从而顺利的得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但是还有两个问题没解决,一是如何出实验数据中得出力的大小与力的效果有关,二是影响力的作用效果还有哪些因素?此时一个自制器材被推到了前台,这是一个自制长方体木盒,在木盒的朝上一面有三个不同的点钉有线圈,侧面有一面涂有黄颜色。课堂进行到完成力的大小的定性关系后,教师提出了探究实验:哪些因素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利用一个弹簧测力计和一个木盒,如何得出结论。同时告诉学生拉木盒的结果是要让涂有黄颜色的一面朝上。然后进行学生实验。从学生实验的过程来看,有的在证明力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有的先对力的要素进行了猜想,再去验证,有的在通地实验中不断总结力的要素。最后由两名学生的总结得出正确答案,而且两个小组都采用了控制变量法,但第二个小组的实验更完整更科学。
除探究力的三个要素,本课后面还利用两个弹簧测力计探究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器材简单,采用的方法是让一个弹簧测力计不动,用另一个弹簧测力计拉前者,读出两测力计的示数,并观察方向、作用点的关系。这样就从实验中得出了相互作用力等大、反向、异体这三个关系。
在农村中学,多数学校的物理实验器材是严重不足的,许多学校的物理课均未进行实验,多以“讲实验”为主,像这样能自制器材同时探究出力的三个要素的实验非常之少。
3、创新型学生互助协作
以前的物理课,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且极易忘记所学知识,而且往往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喂不饱基础差的学生吃不到的情况。在本课中,学生在多个地方都有了互助协作的机会,如在学生力的相互作用时,分别分组讨论分析了滑旱冰鞋现象、火箭起飞原理、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拔河问题等。不仅仅让学生理解了物理知识,形成了自己的见解,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物理的习惯。
除以上三个方向的创新之外,本课还具有以下亮点:
1、多次采用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如对比法、模型法、控制变量法等。例如在情景力使物体速度变慢这个实验中,采用了一个自制器材,底部铺有两段不同粗糙程度的表面,让小车从斜面上滚下,通过对比分析小车的速度得出受力的效果,又如对比分析泡沫块自由下落和水平受力后的下落。在学习力的示意图时,总结出模型法的应用。在实验中抓住了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用当前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讨论拔河问题时,没有去涉及到摩擦力、平衡力等后面的内容,而是紧紧抓住“同样大小的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这一知识点,引导学生讨论、争论,最后教师作指导性总结。
3、处处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如对力的作用效果的认识,都是从生活中的情景中得出,又如讨论拔河现象,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案例。
4、注意了物理课与高科技相结合。如引力力的相互作用时,由长征2号视频引入,一方面通过视频放松学习气氛,另一方面了解我国最新科技动态,最后思考火箭升空涉及到了物理问题。
5、注重了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讨论、独立思考、情景导学等多方式的学习,使得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处于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
这是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一堂涉及到力学的课。通过学生对这堂课的学习,其达成了以下三个主要目的,一是了解并熟练运用力的基础知识,二是巩固并突出了物理实验的探究过程,三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力学部分的兴趣和热情,为之后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