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十三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得一篇好的心得体会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一
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的开头自己是十分重要的。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上课前的教具学具的准备,对教案的熟悉,都是必不可少的。到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良好的教学素质,对课堂的掌握,教学中练习的设计是否合理科学,有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是否做到每一次练习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等等各方面无不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为“预设”打好基础。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每一位教师都要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这样才能体会新教材蕴含的教学理念,备出高质量的教学预案。
其次,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教学过程是动态生成的,尽管教师在备课时已经对课堂上可能发生的情况做了充分的预设,但是在课堂中,依然有太多的不确定性,更有出乎意料之外的情况发生。面对信息多变、资源多彩的课堂,教师要扮好倾听者、重组者、等待者、提升者这几种角色。做到:心中有案,行中无案,重组课堂教学中从学生那里生成的各种各类信息,灵活驾驭教学过程,推进教学过程在具体情境中的有效生成。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培养出来。
第三、“设计科学合理的练习” 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保证,有效的数学教学,不仅在于成功的讲解,而且更取决于科学、高效率的练习。科学合理的练习是学生学习数学,发展思维的一项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也是师生信息交流的一个窗口,新课程下的数学练习应成为一种生活,一种活动,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非单一的、千篇一律的重复。好的练习能主动地把学生学习的疑难问题、困惑之处诱发出来,及时予以纠正。从而实现数学知识的巩固和应用,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熏陶,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得以培养,思维方法得以训练,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最后,我觉得学生的配合也是有效教学的一个保证。我这几年一直教低中年级,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就是,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是影响教学进展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班级里学生的计算能力相对低,或者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太大。都将影响上课的效率。课堂要有效,老师一般都想在短时间内进行必要的练习。而低中年级的数学课,计算是贯穿全过程的。如果计算能力差,要想加大练习的密度和深度,都是空谈了。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二
数学教学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社会的联系,加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能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在小学数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改变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以下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一些教学情境,我觉得非常适合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
1、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1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2、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铺垫。
重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和利用学生的智慧能力,积极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了思维方法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中应创设符合学生逻辑思维方式的问题情境,遵循创造学习的规律使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分析、比较、综合。
3、创设开放的、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提供的问题情境应注意一定的开放性,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的问题。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还能使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增强自信心,并且大大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我认为开放的、有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激发有很大的作用。基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造各种适合教学需要的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可以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三
9月23日下午,我有幸聆听了中国职教学会教学管理研究会主任、上海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同济大学硕士导师杨黎明教授作的题为《项目教学的研究与实践》讲座,感觉这个讲座对文化课和专业课改革、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有较强的参考作用。
杨教授在讲座中首先谈到目前职业教育的一些变化:教学理念由供给驱动转变为需求驱动,教学内容由学习知识转变为掌握技能,教学方法由传统教学方法转变为现代教学方法,教学制度由学年制转变为学分制。接着杨教授介绍了现代行为导向教学的主要特征,通过加涅学习过程模型、梅耶学习过程模型和心理学知识分类等理论和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特别适合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学习特点。
讲座中杨教授重点谈了项目教学要素: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项目内容的设计。他提出项目是实际生产中的任务和技术,项目必须由几门相关学科支持(比如一个制定合同的项目,必须有经济学、会计、法律、营销学等多个学科支持),将项目代替学科知识,每个专业规划出一定数量的项目,代替理论课和实践课。项目的规划人必须由企业生产一线技术专家(主体)、企业高层领导(近期预测)、院校教学专家、院校课程专家组成。项目规划的方法分几步:提出专业的项目主线、教学专家制定规划图、个别访问企业一线专家修改规划、一线专家集中讨论规划、充分听取企业高管的意见、广泛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对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项目内容的设计有以下几步:项目要求、项目理论链接、项目分析、项目路径和步骤、项目预案、项目实施和评价、项目作业、项目拓展。
最后,杨教授提出项目教学实施条件:双师型教师、主动学习的学生(通过项目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不积极学习的学生转变成积极学习,通过成就感不断激励学生)、为学生做而编写的教材、较为充裕的设备。
近年来,有关项目教学法的文献越来越多,项目教学法被认为是改变当前职业学校教学方法的有效手段,据从德国学习回来的老师介绍,在德国的一些州用法律的形式规定:项目教学法是职业学校的教学方法之一。项目教学法对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目前职业学校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明显,但实施的难度不小。下面是我对项目教学法的了解和心得:
项目教学是一种能力本位的教学法。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方案,以项目或一种合同的形式出现。其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项目交予学生独立完成,从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具体负责;教师起到咨询、指导与解答疑难的作用;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地进行,要使所有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的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与整个过程的重点难点。为了培养这些能力,过去以“结果为导向”的课程和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以“途径为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和“项目教学法”应运而生,其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他们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主要有收集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这五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教学目标要求、能力培养要求、工作方法要求和完成时间要求。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可以将一个合同项目分成若干个任务,每个任务可以作为一个教学小单元组织教学,或一个课时二个课时,也可能多个课时,每个教学小单元都按照五步教学法来进行。资讯阶段,教师布置任务,帮助学生理解任务要求;计划阶段,学生一般以小组方式工作,寻找与任务相关的信息,制定工作计划;实施阶段,学生根据计划完成设计和模拟,作好有关文字记录;检查阶段,学生进行展示工作成果的工作;评价阶段,自我评价,其他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评价。整个过程学生动手为主,教师的作用就是一个被咨询者,回答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积极性空前。
从上面的情况看,项目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非常有用的,但实施项目教学法要求也是非常高的,我认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
1 、对教师要求非常高。完成一个项目所涉及到的所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师必须具备,还必须能够寻找到适合的用于教学的假设项目合同,说适合是指该项目应能涵盖学习领域所涉及的全部或绝大部分教学目标规定的内容,还必须在备课时做大量的案头工作,以应对学生的各种未知问题,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其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2 、对实验实习条件要求高。一个项目所需要的所有实验实习场所和设备一般应该具备,最好是实际的东西,没有实际东西,教具、模型或仿真软件必须具备,这个要求也是非常高的。能力。
3 、需要教师有很强的调控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四
小学数学作为数学学习的初始阶段,起着开启数学思维与夯实数学基础的作用。现阶段的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变革教学方法与学习方式,构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课程体系。围绕改革核心,秉持批判的态度会发现在现阶段的人教版小学数学课堂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广大教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保持小学数学教学不断前进的步伐。
1、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
一些教师忽视了小学数学教学的专业性,对于教材的认识理解不到位,重点与难点的把握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难以准确把握教学主体方向。
2、教学中角色的错位
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自身作为教学的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运用“填鸭式”的授课模式,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3、师生关系淡漠
教师在授课时注重学生数学知识的积累,而忽视科学知识与身心发展的同步。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学生的关爱与鼓励,学生对老师存在一定的畏惧心理,从而导致师生关系的淡漠。
1、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在新形势下,数学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职业,秉承不断进步的职业操守。教育在改革,教师教授的内容也在不断调整与变化,一成不变的教学理念是对人才培养的阻碍。教师授课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所以,教师应适时听取学生的意见,调整教学方式;定期参加教师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准确把握教材方向;注重同道之间的相互渗透,增加教学经验……这些都是教师专业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
2、教学过程中以生为本
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动作用,有利于调动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同时,这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进教学过程以师为本向以生为本的途径有很多。例如,情境教学,利用问题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习主动性;利用竞赛创设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再如,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性的“教师—知识—学生”三维教学空间向新型的“教师—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四维教学空间转变。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大的声音、图形、图像功能等动态形象呈现抽象数学知识。以这种抽象向直观的转变让学生领会数学知识的本质,与此同时得到审美的愉悦,增加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秉持批判的态度,保持前进的步伐。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宁县英塔木乡阿克塔木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五
——读《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有感研读了《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这本书,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吴老师在书中用简明的语言,具体的事例,以“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真心与儿童做朋友”、“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几个版块,围绕“爱、勤、创”三个字深入浅出地将她一路走来的思索和心声娓娓道来。她坚持教书育人,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健全人格的发展,使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了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她成为了小学数学教师的良师益友。现将自己的点滴读书体会叙述如下: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爱”。
“爱”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我知道了怎样更好地去爱我们的学生,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在更好的环境下健康的成长。做教师,要爱教育事业,要爱每个孩子;做数学教师,要爱数学,爱数学教育。爱工作,才能感受到工作给自己带来无比的快乐;爱学生,才能体会到教育中的幸福。“当孩子们的学习遇到困难时,我伸出热情的手,帮助他们扫清障碍;当孩子们内心充满孤独和惆怅时,我又走近他们,为他们分担忧愁,成为可以倾吐肺腑之言的知心朋友;当他们有了点滴进步的时候,又是我满怀真诚地去欣赏和赞美他们,和他们共同体验成功的快慰。在学生们的眼中,我再也不是那个只管传道、授业、解惑的平面教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充满情和爱,能给予他们智慧和力量的立体教师。”以前,我也和吴老师一样,脑中有这样的意识:我是数学教师,把1+1为什么等于2讲清楚了,学生会解题了,成绩提高了,教学目的也就达到了。至于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心理健康似乎与数学学习关系不大,那是班主任和父母的事。做为数学教师,总是单纯地从知识系统方面评价学生,忽视了学生心理对他成长的重大影响。我们校长经常教育我们要尊重学生,再看吴老师的书,吴老师把这做为她教学思想的升华,这中间有多少值得思考的内容啊。只有内心充满爱的教育才是“心心相印的真教育”,只有充满爱的教学才能与学生在课堂上碰撞智慧,交汇心灵,感悟灵魂。
第二:教学要走进学生的心里。
听吴老师的课,吴老师善于激发每一位学生积极发言,对每一位发言学生都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鼓励学生认真倾听,大胆发言;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勇于创新。在她富有激励性语言的鼓舞下,学生思维活跃,个性得到张扬,兴趣盎然,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质疑、创造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思考、交流、倾听、争论和发现中学习数学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反思自己,一着急,就轻过程重结果了,一着急,就恨不得把学生的脑袋换成电脑,我把知识直接输进去了事,课上难免填鸭式。现在我终于明白,教师要敢于放手,为学生的学习探究创设更大的空间,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每个教师心中必须要有这个目标及落实这个目标的具体措施。未来的社会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课堂上老师拽的还太多,走教案的痕迹太重,还不够放开,要让学生在一定的空间里自由的去探索,少一些一问一答,多一些原生态下的自然对面;少一些“谁再来说说”告之标准解答,多一些“你是怎么想的”变为追问为什么;少一些教师指令,多一些自主探究;少一些教师独自的热情,多一些与学生的情感共鸣。把我们的热爱、把我们的真诚通过我们的语言、神态表示出来,把老师的热情四射变为学生的四射的热情。
第三:要创造孩子们喜欢又有营养的数学。
课堂教学是抽象的,有时学习数学又是枯燥的,许多人对数学是望而生畏。而数学又是有用的,每一个人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数学。好的数学教学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不懈地探索数学的奥秘,而不好的数学教学可能把学生扼杀在学习数学的初期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数学教育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就显得十分重要。让每一个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份责任。吴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寻数学教学的方法,不断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规律。课堂上,吴老师善于制造、把握、激发思维矛盾,将冲突在师生的交流、探索、辩论、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化解,学生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感受着智力活动的快乐。学生在吴老师精心编织的智慧摇篮中孕育智慧,体验着数学学习的快乐,智慧的吴老师带着智慧走进课堂,又在课堂中播种智慧、催生智慧,带领学生走进了一个快乐的数学乐园。
书中还收录了吴老师的很多课堂实录和点评,读来却一点不枯燥,难怪孩子们会这么喜欢吴老师的课了。什么是课堂?用吴老师的话来概括就是:课堂是交流,交流需要真诚;课堂是生活,生活需要真实;课堂是生命,生命需要真爱。这段话,就足够我回味和深思的了。以后,我想我的课堂也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使孩子们慢慢地喜欢学数学、爱学数学、乐学数学。
总之,通过学习吴正宪老师的书籍,,聆听吴老师的讲座,使我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今后工作的目标方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加强修养才能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也只有真正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才能为孩子们奉献出既“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在今后教学中,我尽力做到让孩子们学喜欢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做一个孩子们喜欢的老师!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六
张亚男读完了吴老师的《答小学数学教学50问》之后,感觉自己在设计教学的过程中看问题的角度和以前有明显的改变,以前只知道对着教案书看教材,按部就班的把教材上的例题呈现给孩子们。现在感觉其实我们可以多角度的思考问题,不一定非得按部就班的死搬教材,从已知走向未知,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我们也可以从未知走向已知。读完之后,我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每当开学的第一个例会,学校领导就强调一定要读新课标,在读懂新课标的基础上理解教材。但看着苦涩难懂的文字,从来都没认真读完过。回想自己的教学历程,都是拿着课本我行我素,想到哪儿讲到那儿。读完了吴老师的答小学数学50问,才发现,原来新课标如此的重要,我们在教学当中,也会根据自己的意图改编例题,因为感觉书中的例题有答案,不想让学生直接照抄书中的答案,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自己改编例题,有时候看着自己改编的题和例题很相象,但是其实已经背离了新课标中提出的培养孩子某方面的能力。比如书中的例子,学生做操有三个方阵,每个方阵有十行,每行有八个人,问一共多少人用图形和用文字呈现出来所培养孩子的能力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若是文字,孩子们只需要根据文字解决问题即可,但是如果用图形的方式呈现,学生需要先读懂图形,从中提取信息,理解问题,提出问题才能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交流想法。前者提现了原课标中的双能,而后者明显涵盖了新课标的四能,所以例题的改编一定要以读懂读透新课标为基础。再如: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新课标中已明确提出: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如果明白了新课标对空间观念的要求,那么我们在讲授这部分的时候,目标就会非常的明确,否则总感觉这部分内容好像很简单,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又经常出错。
新课标有“双基”变“四基”已经明确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其实在教学当中,我们也不难发现如果学生积累的基本活动经验丰富,那么学生在理解起来就比较容易,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比缺乏经验的高。比如同种类型的题如果换成和学生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如买东西的问题,学生明显解答的又对又快。再如:之前在学习《升和毫升》的时候,在讲课的过程中,自己制作出来棱长为1厘米和1分米的空心小正方体,在里面装满水,让学生直观感知1毫升和1升大概有多少,然后把1升的分别倒在盆子里,碗里,杯子里,水瓶里,让大家感知1升有多少。最后在做这部分题的时候,孩子们的正确率明显比其他班高。
平时如果孩子们缺乏某方面的经验,如果老师有能力让孩子们体验,尽量让孩子们体验,这对孩子们来说尤为重要。
平常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这类课程要么简单的让同学们了解一下,要么直接让孩子们记结论,从来没有当成重要的课程来让孩子自己体验。看了吴老师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这些课程的综合性和过程性是最强的一部分,它是以问题为导向,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方法解决问题,学会科学合理的设计解决问题的流程,学会与人合作交流克服困难,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载体。而我们的忽视白白错过了对孩子们各种能力的培养,今后要把这部分内容当成一个重要内容让学生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体验中获得结论。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审题。审题要做到眼到,心到,手到。眼到:做题的时候一定要把题先完完整整,认认真真的看一遍;心到:看每句话都应该思考这句话背后隐藏的信息,我们在做题过程中需要用到哪些信息?手到:看到一些信息,经过加工转化之后可以顺手把这些信息写在上面,如看到一周想到7天等。
我发现孩子们在审题时,往往忽略一些关键词,比如题中说让孩子们自己提出一个关于除法的问题,孩子本能的把除法两个字忽略了,很多同学提的都是加减问题。另外,孩子们在做题过程中不会找数量关系式,看到数字想让加就加,想让减就减,没有一定的做题思路,这都需要慢慢的培养。
有时候我们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那些描述非常长的题,以为只要把关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写出来,学生能清楚地明白意思即可。其实题越长题中的干扰信息越多,选择这样的问题更能让学生学会抓关键点,关键词,免受无用信息的干扰。
其次,要让学生养成检验的好习惯。低年级的学生在做题的过程中,最容易出现漏题,抄错数,数算错等情况,而这些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认真检查来避免的。这个需要老师在课堂中不停的强调让学生在思想上重视;另外要教给学生一些检查的方;最后要做的就是持之以恒,严格落实。让学生养成自主检查的好习惯,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再次,在课堂上要多强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具有严谨性,逻辑性等特点。学生在表述自己的观点时候,一定要强调要严谨,比如:我们学习《圆的周长》的时候,半圆的周长和圆周长的一半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学生在表述时,老师要认真引导。老师应该在低年级就着重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来描述数学问题。
最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数学老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引导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问题,思考问题。
吴老师在这本书当中,有好几个问题都和估算有关,估算看似简单实际上对孩子们来说却并不简单,经常会出现让我估,我就估,精算完了再估,对使用估算信心不足,总害怕估算错误。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到最多的还是估算,估算比精算应用的范围更广,我们在做很多事情之前都是先进行估算,感觉差太多就不用再精算了。对这一问题还需慢慢的引导孩子们转变观念。
其实读完这本书,我的感悟还有很多,每读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小小的感悟,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书中的案例,我们可以直接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而且读起来也没有那么枯燥无味。今后我会多读几遍,争取早日汲取到书中的精华。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七
这学期听了几位老师的课结合我自己的教学,我总结出关于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验,在课堂教学中,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只是授课,更是在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数学课,让我明显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灵动性。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着学生运转,而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课堂上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妙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充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在课堂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每一节课,老师都要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还有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各种各样引发他们兴趣的学习情境。当然在情境设置的过程中我们也要注意情境设置的一些要点。
首先,必须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必须目的明确,要为教学服务。如果是问题情境,提出的问题就要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而且要非常具体,要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学生能理解问题的含义,才有可能来探索、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创设的情境要真正为教师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学服务,如果只是为了情境而情境,那是做秀,是一种假的教学情境,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其次,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做为老师,在做课程设计之前,必须充分的了解学生。对于高年级的学生,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尽量让他们由内心的成功体验产生情感上的满足,进而成为推动下一步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次听课活动,我对新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就是创新,观念的更新是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经验。
2、努力开发多方面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3、上课时要大胆放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多与学生交流,争取课堂上师生情感交流和谐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以后,我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更加努力地去钻研教学,力争做到能与学生联成一片,使自己的教学得到长足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八
通过这段时间对数学高效课堂的学习和研究,我对高效课堂有了新的认识。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课堂这个冲锋陷阵的主阵地,它不只是看你备课、上课的认真程度,更关注一个教师对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时间的掌控以及对学生学习方法等等多方面的考虑。以下是我的一点体会:
一、课堂教学模式应简单实用
教学中都是采用的“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老师引导,小组合作,共同探究,然后再做全班展示汇报。做汇报的学生要讲出思路、讲出方法、讲步骤……,汇报展示之后,台下的学生如果谁有疑问,谁就可以随时站起来进行质疑,主讲学生能释疑的就进行讲解。而老师则适时作出补充。这样的课很有效率,师讲得很少,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教师的“一言堂”变成了“群言堂”,达到了“低耗时高效率”的教学目的,老师教得不累、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学得扎实,并且效果相当好。同时也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二、其次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的方式。要注重学生实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新的课堂是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的,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把被动地学转为主动地去学。
三、 在课堂教学上突出了精讲巧练,做到堂上批改辅导和 及时的反馈。由于人数较多,新学生的数学层次参差,有针对性的辅导还不完善。另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可以提高,体现在小组讨论、新知识的举例交流等合作学习,六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比较单一,可加强学法的指导。
四、改变单纯以成绩高低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的传统评价 手段,逐步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手段与形式: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与掌握,又关注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九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的活动。课堂上一切活动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围绕教材、教师转,先教后学的教学机制,使得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这种传统教育造就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下丧失了学的独立性和独立品格,自学能力低下。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之际,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通过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因数学具有理论的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三大特点,使得许多学生认为数学学科单调、枯燥、乏味,容易产生畏难的心理乃至厌学的情绪,平时作为老师的我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去教,学生同样花很大的力气去学,但效果仍很不理想。我认为对于这情况,在教学中先分析新知识和学生实际生活有何相关的联系,然后从他们熟悉的事物出发,利用知识迁移使他们较易而且较快地掌握新知识。例如函数周期性的引入,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周而复始的例子:星期、时钟、季节、年、月、日、天体运动等。分析这些例子的共同特点:每隔相同时间事物的现象重复出现一次。把时间与事物重复出现的现象,看成是时间x与事物f(x)重复出现的对应关系,比如今天是星期一,七天后还是星期一,可表示为f(1)=f(1+7)。若f(x)表示星期几,则f(x)=f(x+7),即七天后仍表示是星期几,从而引入周期函数。讲完定义后,我说白居易是是“数学家”,学生们大吃一惊,这时我说他有一首诗早就揭示了周期现象:“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首诗的前两句揭示了周期函数问题,后两句还说明了若t是函数的周期则kt(k∈z,且k≠0)也是函数的周期,学生会意一笑,课堂气氛掀起了小高潮。再如集合教学中,子、交、并、补的概念比较抽象,我让学生举出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子集——母子公司,子公司的产品都是母公司的产品;交集——产研结合,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新产品是他们的公共产权;并集——名校合并;补集——优势互补,中国是全集, 港澳台为其子集,大陆也为其子集,它们共同构成一个中国。
通过这些学生熟悉、贴近的生活例子,把一些看似难以理解的或没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生活化,在课堂上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对概念的深刻理解,而且使学生建立了一种新的认知结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教学模式应从"教为主"转变为"学为主";"教"应从"学"的角度考虑,从"传授知识与技能"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以激励学生为特色,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模式。通过创设好的问题情景,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处理新的任务,并构建他们自己认可的意义。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也就是说,数学该是学生自身的探索、发现与创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学知识应由学生本人在数学活动中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不是由教师"灌"给学生。
例如在复习对数函数这一章节时,我提问了几个学生: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你认为对数函数的特点、应用范围如何,我们在解题过程中应注意哪些细节?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回答举例。学生大多只能答到一两点,不能回答到问题的本质,我在他们回答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深入,使他们脑子里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然后,我在黑板上出了一道例题:(自编题)已知函数y = log4( x2—— 2x —— 3 ) … 为了照顾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并没有要他们马上动笔,而是以提问及小组讨论的形式对这道题进行分析,学生讨论得比较热烈,十五分钟后,我抽问了几个小组,并把他们的回答总结归纳及条理化。在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有满足感的同时,我改动了例题中的底数4,以a代替,又引发了他们第二轮的讨论…这节课在学生热烈的讨论中结束了,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中发现了数学的魅力所在,也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作为教学组织者的教师,应主动把自己置身于学生群体之中,尊重学生的情感,理解和信任学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要有适当的宽容态度,并及时帮助他们改正和克服。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或发现都要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受到重视以及成功的自豪感,这样学生的情绪会不断提高,主体意识会不断增强。如在学习球体体积公式时,如果直接提出问题v球=?,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可能会有较大的困难,但如果教师先出示一个半球及底面半径与高都等于球半径的圆锥与圆柱,让学生观察三个几何体,引导学主进行猜想,并且用细沙实证猜想,再通过细沙实验的启示引导学主证明猜想,那么问题就会在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的过程中得以解决。
教师应以平等的心态创设轻松的愉悦的课堂氛围,要解开束缚,建立教学民主,增进师生情感的沟通,消除学生的心理重压,尽可能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群体中去,让学生敢说、敢问、敢辩、敢写,使他们在无拘束无压力的课堂上自由地学习。课堂上,时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大家紧跟老师的思路,朝着 预设的轨道前进,突然有位学生冒出一句与教学设计可能完全不同的“意外”发言打断了教师的思路,如果这时对这“意外”发言给予重视,抓住其合理成分施教,则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我曾讲解过这样一道例题:三角形的
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已知cosa=17/22,cosc=1/14,
求a:b:c。当时我是用了有关的三角公式,比较繁琐,学生也听得比较烦闷,讲解完后,有位学生站了起来,他的小结:
“我构造了这样一个三角形(如图)就得到了答案,这样可以吗?”我当时眼前一亮,借形论数,真的是妙照。试想,如果我当时因为怕影响教学进度而不给学生插问的机会断言否定或搪塞过去,不但会错过适合学生思维发展与创新的教学契机,而且会严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再如讲授《抛物线》一节时,我让学生画“在同一平面内,到定点和定直线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时,一位同学竟然与众不同地画出一条直线,引起大家哄堂大笑。可是笑后反思,不无道理:原来这位同学把定点画在定直线上,满足条件的轨迹确是过定点垂直定直线的一条直线。似乎谎谬,却蕴真理。同学们填补了教材中的疏漏,给出抛物线更确切的定义,在笑声中得到“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数学高考试题中都出现了一些具有综合性、探索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开放题,它在考查学生思维水平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功能。开启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对教师更高的要求。
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球的体积教学中,我利用课余时间将学生分为三组,要求第一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的半球;第二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锥;第三组每人做半径为10厘米高10厘米圆柱。每组出一人又组成许多小组,各小组分别将圆锥放入圆柱中,然后用半球装满土倒入圆柱中,学生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半球的体积等于圆柱与圆锥体积之差。球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集公理化思想、转化思想、等积类比思想及割补转换方法之大成,就是这些思想方法灵活运用的完美范例。教学中再次通过展现体积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条理的体积公式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
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例如椭圆概念的教学,我分了几个步骤进行:(1)实验———获得感性认识(要求学生用事先准备的两个小图钉和一长度为定长的细线,将细线的两端固定,用铅笔把细线拉紧,使笔尖在纸上慢慢移动,所得图形为椭圆)(2)提出问题,思考讨论。①椭圆上的点有何特征?②当细线的长等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③当细线的长小于两定点之间的距离时,其轨迹是什么?④你能给椭圆下一个定义吗?(3)揭示本质,给出定义。象这样,学生经历了实验、讨论后,对椭圆的定义的实质会掌握得很好。
一切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同时,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都需要用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去思考解决。比如,洗衣机按什么程序运行有利节约用水;渔场主怎样经营既能获得最高产量,又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一件好的产品设计怎样营销方案才能快速得到市场认可,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为此数学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一个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如何设计出最佳的解决方案或模型。例如,在学习“直线方程”时,我引用了一道应用题:一家庭(父亲、母亲和孩子们)去某地旅行,甲旅行社说:“如父亲买全票一张,其余人可享受半票优惠。”乙旅行社说:“家庭旅行算集体票,按原价的三分之二优惠。”这两家旅行社的原价是一样的,试就家庭不同的孩子数,分别计算两家旅行社的收费(建立表达式),并讨论哪家旅行社更优惠,请你用坐标图表示。这道题以“家庭旅行”为背景,介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学生真真切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学习数学的兴趣将会越来越浓。
又如,在学习等比数列时,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社会调查题“本市的一名普通工薪者,积储有限,能否为他设计出一套可行的供楼方案?”让他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访本市的银行、房地产开发部,通过自己的调查研究,通过自己的计算与思考,提出了比较好的方案。
现在是市场经济时代,这类问题的讲解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善于经营和开拓市场的能力大有益处。
现代教学的特征之一是开放性,教师要具有开放的理念和开放的心态,在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学习方式,教学时空,教学评价,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追求个性与开放,使教学活动能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特色。现代教学要求在关注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把学习过程和方法也作为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是通过什么方法、采取什么手段进行学习,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结果,使结论和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知识和能力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乐观、进取、向上的人生态度。作为直接与学生对话的一线教师,有权利也有必要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教学内容要透过教材向外扩张(开放),认识世界,了解社会。现代教学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不必片面追求课堂的完整,要适当留出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鼓励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去寻找结论。一个问题,学生们可以有几十种不同的解答思路和观点;一份调查作业,可以有几十种形式和内容。
以上几点是我在新时期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体会。现代数学教学的空间已拓宽到校内外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数学已日益广泛地渗透到各个领域中,同时数学已被很多人认为是新时期每位公民整体素养 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们这些数学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学习,才能与时俱进。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学阶段所学的知识也属于基础知识,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中学阶段的内容显得极为重要。在我国现有的国情下,既要实施素质教育,同时又不能回避学生的升学问题,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尖锐的矛盾。分层教学是一种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要做到”困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学生的个体差异是一份宝贵的可供开发的教育资源”。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学生“最近的发展区”,实行分层推进教学。
我个人在初中数学教学多年的实践中体会到,初中数学教学进行分层教学,教学效果比不分层的传统教学要好,初二和初三的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差别大,进行分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
以下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和教学效果:
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思维能力水平对学生分开几个层次。并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首先对自己所教的学生进行分层:
a层:数学基础较好,思维能力也较好。 b层:数学基础一般,思维能力一般或较好。
c层:数学基础较差,思维能力一般,或思维能力较好但数学基础较差,学习品质不够好。
当然,这样将学生进行分层我是不告诉学生的,只要自己心中有数,教学有针对性就行了。对学生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a层:有针对性地对他们提出较高要求和开小灶。要求他们完成课本习题,还要利用课外时间去完成其它附加的题目,鼓励他们提数学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和进行一题多解。
b层: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鼓励他们在课堂上多问,多提问题,多鼓励他们自学,多鼓励他们一题多解,要求他们在测验时争取优分并追上成绩最好的同学。
c层:多鼓励多提问多辅导,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数学题的兴趣。要求他们在测验中取得合格以上成绩。
对学生分层是动态的,要随时注意学生层次的变化,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发展。
对学生进行分层后,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初中数学教材尽管较系统地叙述初中的数学知识,但其中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没有明显地叙述出来,探索推导的过程也不可能全部叙述出来,所以,我首先吃透教材,系统把握数学知识,挖掘数学知识所包涵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思维能力以及学习数学的兴趣都有差异,所以我必须对数学的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
为了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每节数学课都要进行精心的教学各层次的学生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
1如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如何创设问题情景,如何设计层层深入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索,讨论;如何把例题分解和组合;哪个地方该精讲,哪个地方该让学生去探索;如何设计各层次学生的作业,等等。
20xx-2024学年度,我担任初三两个数学基础一样的班的数学教学工作,在一班我用传统教学法,在二班我用分层教学法,以便探究分层教学法,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我主要谈谈我在二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1、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导学方法,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理解掌握数学知识和发展能力。课堂上多让a和b层学生探求问题、讨论问题,最后独立地或在老师的引导下找出答案,鼓励他们质疑已有答案(或解法,证法)和对数学题进行一题多解,以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对c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到黑板做题,加强面对面的个别辅导。
2、上课前的复习提问,课堂的练习,课外的作业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开设计,一般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基础题(必做)和提高题(选做),提高题鼓励a层次和b层次的学生做,c层次的学生可以不做,但仍鼓励他们尽量去做,能做几题就做几题。如何将各章节的练习和作业分层设计则视学生的整体基础情况而定。如果学生对某节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则对该节的基础题和提高题的深度就适当增加一些。基础题一般是教材中练习,习题中较浅的题目和老师编的简单知识点题目。而提高题则是练习和习题中较深的题目,开放性数学题和新型数学应用题。
课堂训练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主要方法,应该设计多层次的练习供不同学生选择,题型应由易到难,呈阶梯型。
例如
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
(1)x2 = 4
(2)(x-2)2 = 4
(3)9(x-2)2 = 4
(4)(x+6)2 -9 = 0课外作业也应分层次,一般可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如在学习“勾股定理”后设计的作业:
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1、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为
3、4,求第三边长。
2、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0为坐标原点,a点坐标为(0、3),b点坐标为(5、0),求△a0b斜边上的高。
要求:a、b层次学生完成全部题目;c层次学生完成(1)、(2)题。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学生需要的是鼓励、支持、理解,而不是责骂、埋怨甚至是侮辱。评价不只是放假前填写一纸评语,平时教学的微笑、赞扬、鼓励的动作都是老师对学生的评价。
对于c层次的学生,评价应该是偏向对他们的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正确看待自已取得的学习成绩;对于b层次的学生也要树立自信,进行激励;对于a层次的学生,正确地肯定他们的成绩,但要注意掌握分寸,帮助他们认识自已存在的不足。
(1)采用分层教学后,以往课堂上差生‘晕车’优生‘陪读’的两级分化现象得到有效控制,出现了“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在分层时,以“a、b、c”层命名,不出现差生等词汇,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 “c”层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增强了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2)使用分层教学法比使用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要好。差生减少,优生增多。其原因是:在班级教学中,传统教学法主要照顾全面,往往没有强调个别,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分层教学法虽然也是班级教学,但要求老师强调个别,至少是一个层面上的部分学生,也就是在某个层面上做到因材施教,体现出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因而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数学思维能力,进而提高了数学的教学效果。
总之,实施分层教学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一
教育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应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的、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蕴藏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它们在后继学习中的作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会数学发现和创造的过程,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实践能力”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展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能够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生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合作交流,在思考、探索和交流的过程中获得对数学较为的全面理解和体验,在过程教学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我们教师的教学习惯了“满堂灌”的模式,学生不知不觉成了知识的容器,在课堂里,思维的时间和空间无情地失去了。对数学问题,根本不可能充分展开过程,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更不可能有创新的思维。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欠缺,便成为学生的通病。为此,我们应该探索数学过程教学及其实施的问题,以期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中学特别是高中数学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应该着眼于让学生建构新的认知过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通过选择恰当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问题,作为施教的载体;教师除了根据教学内容广泛收集问题外,最好能创造自己的问题,把课本题进行改造,成为情境题、开放题、应用题,并加以积累,不断完善,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通过启导等教学手段,在课堂中充分展开数学过程教学,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概念是思维的基础,数学离不开概念。在引入新概念时,要紧扣学生熟悉、已知的旧概念,由概念引出性质,进而以定理或公式呈现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对学习的概念、公理有所理解,惟有透彻的理解才能使知识溶入其认知结构。准确把握知识的生长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要多对学生阐释几个为什么?这样做自会引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进而体验到发现的喜悦,收到“润物细无声”之功效。
教师要在形成概念时,留给学生充足的思维空间,要善于多角度、全方位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指导学生自主地建构新概念。在辨识概念时,要多鼓励学生质疑。从学生的角度看,学贵有疑是学习进步的标志,也是创新的开始。
在学习数学定理、公式、法则时离不开对命题的证明,要结合实际情况,在证明命题前为学生创设认知冲突的疑惑情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中通过观察、感知学习的定理、公式、法则后,要学会分析,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善于挖掘自己尚不清楚的问题,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并提出质疑。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多角度的问题,尤其是善于提出新颖的具有独特见解的问题。
在解题过程中,首先应判断解题的大方向,大致有什么理路,在引导学生解题的探索过程中,要注意联想,要学会用不同的立意、不同的知识、不同的方法去思考,并善于在解题全过程监控自己的行为:是否走弯路?是否走入死胡同?有没有出错?需要及时调整,排除障碍。这样长期形成习惯后,往往可以别出心裁,另辟解题捷径。这种思维品质也是创新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敏锐捕捉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支持、鼓励;并在解题后不断反思、回顾,积累经验,进而达到提高能力的目的。同时在解题教学中,要注意渗透解题策略,要注意解题训练的坡度和难度。如果解题训练有一个坡度,可以使学生循序渐进从易到难,完成一个小题,相当上了一个台阶,完成了最后一题,好像登上了山顶,回首俯望,小山连绵,成就感不禁而生。如果题组没有难度,学生不可能有疑,重重复复会令人乏味。反之,设置一定陷阱、难度,学生经过探索、推敲,把疑难解决了,既巩固了基础,又实现了从有疑到无疑的飞跃,体验到解题的劳动价值。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及时提出具挑战性的新问题,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和问题,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断进行教学信息的交换、反馈、反思,可修正思维策略,概括和总结数学思想方法。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具有善于捕捉、组织和判断各种信息的能力。此外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尽力帮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认知系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知识网络,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二
聋生和正常学生相比,有着其独特的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要比正常学生稍弱,且存在自私、多疑、粗暴等心理特点,自尊心较强,习惯受到表扬。在聋生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和谐课堂气氛,以情境为依托,以问题而引导聋生参与活动,辅以针对性练习和个性化评价,这样才利于数学效率的提升。
结合以往聋生班级的数学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在课堂中多以教师讲授为主,聋生多是被动参与,他们的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一些聋生本身有较强的表现欲望,但因课堂中表达错误、没有及时参与教师提出的问题而遭遇教师的批评,从而挫伤了其积极性。一般而言,聋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较之正常学生有一定的差异,加之自尊心较强,故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定要注重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尊重并鼓励聋生积极参与,尤其是要创造机会,让聋生能主动表达。
尊重聋生,不仅要尊重聋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还要关注其差异性,有的聋生较为自卑,数学成绩较差,数学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批评,甚至是指责,而要多给予其鼓励。同时,要在数学课堂中创造机会,引导聋生参与表达。如“圆的认识”、“轴对称图形”等课时的教学中,可通过情境而呈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物,再通过问题启发聋生思考。如“相反数”的教学中,先请两个学生一个向左,一个向右各走5步,再以图的形式(教师可在学生走的同时借助多媒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后思考,这样效果会更好。
聋生班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一般不高,甚至有很多聋生厌倦数学,觉得抽象而枯燥。从教师教学角度来看,在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以单穿的讲授方式进行教学,没有注重直观引导。提倡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结合教学内容,以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事物来创设直观的景象,由此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聋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在聋生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法较多,如借助话题而创设情境,以“储蓄计算”为例,教学中通过展示银行图片,以存钱话题而启发学生交流是如何存钱的,是否知道银行的储蓄是如何计算利率的,从而引入新课。又如借助多媒体展示,让聋生获得直观感知。聋生因受听力所影响,接受外部信息以视觉为主,故而在数学教学中应多直观呈现。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的教学中,先以近视调查对班级聋生展开问卷调查,调查后呈现调查数据,根据数据而提出问题(如有多少人近视,占了班级人数的百分十之多少),由此而引出百分数的意义,直观而形象,利于学生理解。
根据聋生数学学习情况来看,很多聋生都觉得数学高深、抽象,较难理解,在数学学习中有畏难情绪,数学学习过程中依赖教师的讲解。在对聋生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改革中,要积极渗透参与意识,变以往的“讲听”模式为合作模式,以问题作为启发,引导聋生学会合作,在共同讨论和交流中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得理解和构建。
首先,在聋生数学课堂中提出问题,要紧扣目标展开。如“直线、射线、线段”的教学中,该课时的重点和难点是要让聋生把握三者的区别,教学中借助人行横道线、音乐指挥棒、激光、手电筒光、铁轨等图片而引出概念,然后提问“你觉得直线、射线和线段有什么不同”,由此而引导学生展开交流。在交流活动中,教师根据聋生的交流情况进行指导并归纳,再引导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辅以判断、问答等练习活动,从而让聋生更好地把握三者的区别。
聋生个体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故而在数学教学中也不能以相同的要求对待他们,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要注重结合聋生的实际,针对性练习。提倡针对性练习,一是课后练习题要具有典型性,要利于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二是要采用“必做+选做”模式来进行练习,即课后全班学生完成必做题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完成相应的选做题。同时,也要注重优化课堂练习,在课堂中,可采用小组相互出题、抢答、竞赛等多种方式组织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效果会更好。
在评价上也要结合聋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和过程性评价。以过程性评价为例,聋生若在数学课堂中能积极参与问题回答,能和同伴进行讨论和交流,那么,课堂中就应及时给予相应的鼓励。在对聋生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注重以量化方式进行,且要参考学生之前的基础。如学生在课堂中主动回答问题,可加分,那么,加分就要一定的标准。又如学生主动完成了练习,也可给予相应的加分奖励。在对学生进行奖励和评价的过程中,要以鼓励为主,指导为辅,切忌简单粗暴的批评。
总之,在初中聋生班级的数学教学中,我们不能固守传统,而要充分分析聋生的心理特点,针对其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特点,以课堂气氛作为催化剂,借助情境、问题而引导聋生积极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后,以针对性练习进行巩固,及时给予聋生相应的鼓励和评价,这样才能让聋生的数学学习成绩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500字篇十三
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几年来,在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越来越深切的感受到课程改革的推行确实对我们的学生受益匪浅,对我们的教师更是一次全新的洗礼,师生同舟共济,共同发展,充分地实现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下面我谈一谈我们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程教材内容已经改变了知识的呈现形式,这是一大亮点,那么教师如何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遵循儿童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亲近感,学习方式变得多样化和个性化呢?我们在教学中注重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根据知识特点的不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两位数加两位数第一课时,教材给学生提供的超市买玩具的情景是学生一般都经历过的,容易从中提出数学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也便于调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和宽松的氛围,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根据同学的意见进行必要的反思,从而选择合理的、适合自己的口算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关注了知识过程的呈现,探究性的学习、合作性的研究更多地出现了,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如何计算,而是让学生自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这些设计使数学学习摆脱了机械乏味技能训练,让学习的过程充满探索和思考,对知识的应用也变得灵活。
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设立了相应的情景教学环境,学生不仅能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在合作中学习,而且获得了学习中的乐趣和自身全面、和谐的发展机会。
二、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积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改变学生从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加强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摒弃过分强调学科本位的思想,更加注重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三、评价方法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新课程要求评价注重过程,强调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引导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尽力则行”的要求和评价,既承认个人的局限又能表现自己的能力。不苛求自己也不苛求别人,因为努力是每一个愿意做的人都可以做到的,而某种结果却不是我们努了力就可以得到的。变重结果评价为重过程评价的好处还在于:充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在不同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获得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淡化“区分”,突出“转变”,追求每个学生在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上的进步和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从而发挥评价的改进与激励功能。正如美国著名教育评价学专家斯塔弗宾所言:“评价的目的不在证明,而在改进。”运用这些方法,才能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发展,更清晰、更准确地描述学生的现状和进步。
四、师生关系的转变。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数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注重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