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篇一
★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先有人再有文化。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 每个人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
★ 人类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文化”概念 ★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重大影响
★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 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文化与经济不同步发展
★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 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的社会文化的形成
★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科学技术,教育,劳动者素质,文化生产力)★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民主,法制,文化素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 科技,经济是综合国力的基础
★ 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综合国力的基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是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建设必须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 文化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注意:只能影响)★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的特点:潜移默化(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和深远持久(乡音无改鬓毛衰)★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 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和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注意:必须是优秀文化)
★ 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贴春联等)★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体现文化多样性: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 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 对待文化多样性: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
★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是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
★ 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商人)★ 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闯关东)★ 教育是文化交流的又一途径。(学习)
★ 亲朋聚会,外出旅游等等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 大众传媒(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等):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 传媒真正开始出现,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 大众传媒能最大程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
4/13/2024 1
★ 传统文化是在才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具体内涵又因时而变。★ 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指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 传统习俗(风尚,礼节,习惯)的继承,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 传统建筑(古代建筑)的继承,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 传统文艺(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的继承,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传统思想(学术思想,道德理念)的继承,已成为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 对待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 文化在继承中发展: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 发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 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制度的变化(外因),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内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 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 文化创新的作用: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 社会实践和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群众
★ 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针对本民族文化,基本途径)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针对外来文化)★ 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 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
★ 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体现时代精神 ★ 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文化多样性
★ 不同民族的文化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共同推动世界文化创新 ★ 守旧主义:拒绝接受新文化
封闭主义:拒绝接受任何外来文化
民族虚无主义:一味推崇外来文化 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原则: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 ★ “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全民学习,终身学习
★ 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内在要求: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 源远流长中华文化:
殷周时期(天命神权,敬德保民)——深刻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形成了古代中华文化的雏形 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汉代(儒家学说)——确立至尊地位 隋唐——高度发展,进入全盛时代
4/13/2024 2
宋元明时期(宋明理学)——延续辉煌
明清时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传人,中国传统文化面临冲击 ★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和史学典籍
★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发明,标志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 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史书——《春秋》
★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汉代司马迁《史记》
★ 我国第一部通史——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 中华文化在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下——衰微 ★ 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中华文化的性质:独特性(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区域性,民族性
★ 文学艺术(民族精神的火炬),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有占有重要位置。(文学艺术的特点:历史辉煌悠久,内涵丰富绚丽,风格鲜明独特)
★ 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科技成果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共性,又是各民族的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 各族民族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注意: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注意:先认同再理解)
★ 中华民族之魂: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维系中华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永泯不灭)★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eg.世纪宝鼎),勤劳勇敢(奠定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立业根基),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 反映自强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夸父追日。
大禹治水。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抒发爱国情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
★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井冈山精神(坚定的革命信念),长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的革命英雄主义),延安精神(艰苦奋斗),红岩精神(爱国,团结,奋斗,贡献),西柏坡精神(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 改革开放新时期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民族综
4/13/2024 3
合素质的有机组成成分和集中体现)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
★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 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开始算起》)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满足文化需求,充实精神生活,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引导消费观念,推动文化生产„„)
★ 文化市场具有自发性(为了利益不择手段)和传媒的商业性(eg,有些部门肆意生产,销售品味地下的文化产品,迎合低俗趣味,“新闻”炒作,不负责任传播“绯闻轶事”„„)————不能放任自由,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大众文化——人民群众真正需要的文化。(面向广大群众,反映人民呼声。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 落后文化(改造,剔除):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通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
eg,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 ★ 腐朽文化(抵制,取缔):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 我国仍存在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原因:封建思想残余,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等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 面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时代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世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开放精神的重要体现 面向未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鼓励精神创新的重要体现
★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灵魂,主题,精髓,基础)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人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4/13/2024 4
整理: 陈丽萍 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 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邓小平算起)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也是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科学(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文化事业(要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
★ 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
★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供价值取向,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 科学文化修养: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加强——思想道德境界不断升华,脱离低级趣味)★ 思想道德修养:人们同个自省,自律等方式,不断提高思想道德认识,思想道德判断水平,陶冶思想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 能够促进 科学文化修养
★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
★ 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 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4/13/2024 5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篇二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1
文化与社会
一、体味文化
1、文化的表现
(1)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回顾历史,文化无时不在;环顾身边,文化无处不在。
(2)文化具有特殊性: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生活。
★2、文化的内涵
(1)从本质上看: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从范围上看:文化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的特点(如何理解把握文化?)
(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有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的实质是一种精神现象。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3)文化是一种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文化离不开物质。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4、文化的形式
(1)精神产品(静态):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精神活动(动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社会作用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不同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2
文化与经济、政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区别
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了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它们的定义不同(略)
(2)相互影响
①经济、政治决定文化。一方面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三者相互影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一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②文化反作用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迸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在: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表现在: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他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2、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1)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2)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都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1)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文化竞争力备受世界各国关注。
(2)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科技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3
文化对人的影响
一、感受文化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1)特定的文化环境(2)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等,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作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三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1、文化如何塑造人生?(或文化与人的成长的关系)
(1)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空前繁荣,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 流。
(2)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经久不衰,激励人们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迸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高中必修三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篇三
第6课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自近代以来,中国产生了许多政党,有的主张革命,有的主张改良,但在实际斗争中都一一失败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列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继续领导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它告诉我们()
①中国共产党成为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革命的历史选择②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基础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政党④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2024年9月16日至19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国共产党重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并把它作为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是因为a.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b.中共中央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处于最高地位
c.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 d.解决了党的执政能力问题,也就解决了一切问题
3.“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这充分说明()
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②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确立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③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④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胡锦涛指出:“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表明()
a.中国共产党的惟一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中国共产党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
c.共产党员不应追求个人利益 d.每个党员都是大公无私的5.在我国,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党中央提出方针政策,国务院拟订实施方案,全国人大审议,加以修改完善,最后由全国人大作出决定。这说明()
a.中共中央是我国的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国务院是中央的执行机关
b.全国人大、国务院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协调一致,开展工作
c.中共中央提出的方针政策是通过全国人大、国务院变为国家意志的d.中共中央领导国家政权,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党组织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
6.下面对依法执政理解正确的是()
a.依法执政就是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等,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 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b.依法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
c.依法执政就是依法也政,就是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
d.依法执政就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
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对于党在新世纪新阶段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据此回答7—8题。
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
a.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任务 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c.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d.新时期党的阶级基础和党员标准问题
8.要保持党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必须代表()
①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中国全体公民的根本利益④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通知。通知要求全党要充分认识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重大意义,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精神并着力解决实际问题。据此回答9~12题
9.中共中央之所以要求全党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因为()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②党对国家的领导主要是依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来实现的③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的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推进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0..中共中央要求在全党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高潮,这是()①突出党的思想建设,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的重要举措
②推进党的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的重要行动
③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要求
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要实践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11.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①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②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
③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纲领 ④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1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 a.发展先进生产力b.发展先进文化
c.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d.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
13.在《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提交给十六届二中全会审议前,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持召开了党外人士座谈会,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的负责人畅所欲言,提出了修改建议,后经修改定稿,最后按程序审议通过。上述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
是()
a.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b.一党领导下联合执政的关系
c.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d.组织上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1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进行活动的根本准则是()
a.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 b.我国现行的宪法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方针 d.四项基本原则
15.近年来,人民政协遵循”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切实不表面“的要求,围绕中共中央提出的全国工作大局,卓有成效地开展活动,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表明()
a.人民政协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它起着与人代会相辅相成的作用
b.人民政协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d.人民政协的基本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6.人民政协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能。民主监督主要是指()①对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
②对国家工作人员提出质询、弹劫,对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工作监督
③对重大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④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情况进行监督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7.近年来,一些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在国家机关中担任特邀监察员、特邀检查员、特邀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廉政监察员等。这一措施()
a.扩大了公民民主监督的权利b.进一步加强了民主监督的力度
c.提高了政协参政议政的能力d.强化了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
18.在北京市海滨区有两句耐人寻味的话,一句是区委书记说的:“遇有大事,听不到政协的意见,心里就不踏实。”另一句是政协主席说的”反映社情民意工作没做好,就是政协主席的失职。”“遇有大事,听不到政协的意见,心里就不踏实”表
明()
a.人民政协发挥职能有利于党和国家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b.人民政协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和制定
c.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d.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协共同执掌国家政权
19.邓小平同志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相互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他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利益。”这说明()①西方多党制不适合中国国情,我们绝不能照搬它 ②我国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决定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需要实行多党制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由共产党来领导和执政
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20.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政党制度()①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②赋予各民主党派以参政权
③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④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二、非选择题21.材料一: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方式。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议《建议》的基础上,拟定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草案》,经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讨论修改,最后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材料二: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大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关于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属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范围内的,要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国家政权机关领导人员要经过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程序选举和任命,并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监督。要充分发挥国家政权机关中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
22.有人认为,人民政协是“协商不代替,监督不对立,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请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理解。
2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其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2)结合政治常识有关说明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意义。
第6课参考答案
1.a2.c3.b4.a5.b6.c7.a8.b9.d10.c11.d12.c13.c14.b15.d16.c17.b
18.a19.a20.c
二、非选择题
21.①领导立法。党关于修改宪法的主张,作为建议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使之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依靠国家权力保证贯彻实施,从而实现党对国家事务的领导.(6分)
②带头守法.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要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6分)
③保证执法。我们党支持和保证全国人大依照法定程序行使职权,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6分〉
22.(1)“协商不代替”,说明人民政协行使政治协商的职能不能代替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职能,而是参与和介人国家事务。(6分)
(2)“监督不对立”,说明人民政协行使监督职能,不是责难和拆台而是补台,是独具特色的民主监督.(6分)
(3)“为了发展生产力,同唱一台戏”,是指人民政协与国家机关紧密配合,共同完成我国人民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6分)
23.(1)①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优越性的突出表现。(4分)②共产党是执政党,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4分)③在任何情况下,人民群众都是党的力量源泉与胜利之本,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是党的本色.通过执政,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成为党最大的政治任务.(4分)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12分)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篇四
一.为什么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4)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
5)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发展先进文化)?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文化创作的最深厚的源泉,存在于亿万人民的生活实践之中.5)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6)加强自身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7)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8)个人提高眼力,增强能力。
三.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四.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带来的问题,从国家和公民角度看应该如何应对?(怎样对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国家:①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发展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②弘扬主旋律,发展社会主义文化。③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
3)消费者要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六.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1)正确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在学习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④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⑤坚持先进文化的方向,2)文化企业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讲究职业道德,诚实守信,依法经营,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自觉承担社会责任,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反对全盘西化。
5)我们既要更加热情的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七.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 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必要性:得到总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充分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
3)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增强全国人民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全社会道德风尚的进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
八.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利用好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
2)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树立社会会主义荣辱观。
4)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九.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修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3)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民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差异性明显增强。面多文化发展的这一阶段性特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十.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巩固马克思主义(灵魂)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们,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精髓)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引领风尚。
十一.为什么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2)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十二.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1)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2)人民群众从来就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谁想成为一个有作为的文化创造者,就应该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当中。
3)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适当展开)1)重要性: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 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4)文化创新的途径①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 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②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 华,去其糟粕”,“推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 主、为我所用。④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 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 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十三.怎样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1)只有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实现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我们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十四.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 族之灵魂。
2)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民族精神就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
4)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5)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是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十五.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继往开来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2)我们人人都应 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续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3)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5)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
6)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十六.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
2)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十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2)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③基本途径之二(中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3)立足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会主义荣辱观。
4)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①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原因: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 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求: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②大力发展科学事业(原因: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科学技术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 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求: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要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 尚科学、鼓 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5)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十八.为什么、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加强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思 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1)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 理想。
2)在加强自身修养的过程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 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3)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4)坚持科文修养和思德修养的统一,不断提高,最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十九.为什么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做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 针是统一的,同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化是统一的。
2)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3)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4)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4)但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落后文化、腐朽文化仍然在通过各种渠道侵蚀人们思想、败坏社会道德。二十.在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会不会妨碍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呢?(文化多样化与指导思想一元化的关系?)
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 政治文化生活第七课篇五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文明古国,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举世无双,强劲的文化传统传衍不息,拥有者辉煌的文化发展史。下列关于古代中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殷周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形成时期
②春秋战国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诞生时期
③秦的统一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④汉代儒家学说成为古代中华文化中的“强势文化”
⑤隋唐时期是古代中华文化的高度发展,进入气度恢宏的全盛时代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c.①②③⑤d.②③④⑤
解析:选d此题主要考查对中华文化形成和发展时期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体会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煌和源远流长,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豪感。①说法错误,殷周时期是中华文化的萌芽时期,不是形成时期,故不选,其余说法均符合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事实。
2.在海内外使用最广泛的现代通行本中国史书典籍《点校本“二十四史”》于2024年开始了其问世以来的第一次“大修”。记者从2024年6月10日召开的修订工程第三次修纂工作会议上了解到,修订工程目前进展顺利,新版《点校本“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预计于3年后陆续面世。我国高度重视史书典籍的整理修订工作,是因为
①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②优秀的史书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整理修订史书典籍有利于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④阅读史书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和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3.钱伟长先生曾经这样说过:“天下没有别国的文字3000年以后还能看懂,汉字可以。”这说明
a.汉字是世界文化的基本载体b.汉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c.汉字文化的内涵丰富d.汉字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见证
解析:选d。钱伟长先生这句话说明了汉字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故d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汉字只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故b错误;c项观点本身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4.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
a.包容性b.阶级性c.民族性d.地域性
解析:选a。本题以孔子的思想为例,说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得以源远流长的重要因素。《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意思是说意见可以不同但要和睦相处,要善于求同存异。从文化关系的意义上看,这就是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点。b、c、d三项都不符合题意。
5.“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
解析:选d。本题以流行歌曲《青花瓷》为题材,考查了中华文化的特点。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充分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之一---源远流长,故d;a是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与题意不符;b是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c是中华文化的特点另一特点,均与题意不符。
6.(2024·济南高二检测)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但在近代,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这是因为
a.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
b.中华文化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c.八国联军的入侵d.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解析:选a本题考查了中华传统文化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长期走在世界前列。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选a;b说法错误;cd与题意不符。
7.“文明圣火,千古未绝唱,唯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这说明
a.中华文化的发展没有波折b.中华文化优越无双
c.中华文化已发展到顶峰d.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解析:选d 在古代社会,中华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但是近代随着中国封建统治的日渐没落和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巨大冲击,中华文化也经历了衰微的过程,故a错误;世界各国文字各有特色,故b错误;c本身说法错误;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中华文化要与时俱进,故选d。
8.一位英国学者在对著名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一结论说明 ①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位置②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③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④中华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选a英国学者得出的结论强调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显示了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的特点,故选a;④与题意不符。
9.(2024·日照高二检测)中国有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客家方言、赣方言、湘方言。这主要说明中华文化
a.源远流长b.具有包容性c.具有民族性d.具有地域性
解析:选d方言产生的原因在于,语言因地域、政治等原因被分化或统一,进而发展不平衡而逐渐形成的,故选d;abc与题意不符。
10.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解析:选d题干限制性词是“不正确”。a、b、c项都体现了中华文学艺术的特点,故正确。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以其独特风格占有重要地位,但不是首位。故d项错误。
11.下列能够体现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的是
①古代中国的蚕丝织物为当时的欧洲人所钟爱,带来了“丝绸之路”的长期繁荣
②中国的瓷器名扬四海,在中世纪的西方比黄金还贵
③中国的农学著作发表之早、数量之多为世界之最
④中国医学自成一家,为世界瞩目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d
12.(2024·济南高二检测)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a.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b.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解析:选aa项是从形成原因角度,体现了区域不同、文化特征不同。b项不符合题意,没有体现“精深”。c项是题干的一方面的具体表现,没有全面概括题干主旨。d项本身错误,不同区域文化之间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13.闻名中外的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千佛洞等中华文化的瑰宝,是古代的汉族、鲜卑族、吐蕃族以及西域各族的艺术家和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这说明
a.一方水土,一方文化b.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
c.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d.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
解析:选c材料强调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a强调各族人民的文化各有特点,b说明中华民族与各民族的关系,d强调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都不符合题意。正确选项为c。
14.2024年9月8日,第九届海峡两岸各民族中秋联欢活动在深圳举行,海峡两岸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文化像氧气,融化在血液中,使两岸人民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这表明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②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③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④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解析:选b。①说法错误,文化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优秀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健康有益的。从“同说汉语,同写汉字,读一本历史,抚一张古琴„„在精神上融为一体而不可分割”中可以看出②④均符合题意,③在题目中没有体现。故选b。
15.(2024·济宁高二检测)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成果,如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等一直流传至今,这些文化成果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这表明
①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②中华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
③各民族文化的差异逐步消失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选c。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故①正确;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就是因为本身所具有的包容性,故②④正确;③违背了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16.(2024·南京高二检测)辨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完全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
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所在。解题时,首先要指出题目的合理性,即: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利于中华文化的延续;其次,还要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参考答案:(1)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因此,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有一定的合理性。
(2)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此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和发展也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仅仅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归结为汉字和史书典籍是片面的。
17.全世界孔子学院正以每4天诞生1所的速度增加。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球新增100多所孔子学院,覆盖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预计到2024年,全球将建成500所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孔子学院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在惊奇的同时,很多人羡慕、赞扬,也有个别西方评论家本能地感到担心甚至恐惧,这些人普遍认为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增加是一种现实的“中国文化威胁”。
假如你有机会与这些西方评论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你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让对方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不是“威胁”。
解析:本题以孔子学院在全球的快速发展为背景材料,以反驳西方个别评论家的言论为设问角度,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在作答时主要从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的积极意义展开论述。在各地建立孔子学院实际上是中外文化交流,故答题的角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交流的意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同时还要注意我国的外交政策。参考答案:(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对于维护和发展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重要的意义。
(2)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以此来推动文化交流,既有利于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也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发展。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3)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我国在世界各地设立孔子学院,不仅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了世界,而且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4)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了我国是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中国越发展、越强大,越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增加的孔子学院绝不是“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