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苏浙沪纺织业发展情况考察报告
县委政研室 县妇联
3月8日至13日,县妇联率领巾帼纺织考察团一行47人,行程2600公里,先后赴江苏省的苏州市、无锡市,浙江省的杭州市、绍兴市,上海市浦东新区,对纺织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所到之处,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企业的热情接待,并坦诚介绍了有关情况和经验。通过这次学习考察,大家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开阔了视野,找到了差距,理清了思路,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纺织业的信心和决心。
一、苏浙沪纺织业的突出特点
苏浙沪的纺织业发展势头之猛,改造升级步伐之快,使我们深受震动,颇受启发。概括起来讲,苏浙沪的纺织业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规模大,分布趋于集中。江苏省作为门类齐全的纤维大省、面料大省、服装大省,服装年产量、销售额、利润都位居全国前列。浙江省作为纺织行业的生产大省和市场大省,有43家企业进入行业“双百强”,支撑着中国印染业的“半壁江山”;化纤产量占全国26%,印染布占全国50%,生丝及丝织品分别占46%、53%,针织品占20%,服装占15%。上海是开放性的国际大都市,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交汇点、海派服饰的发源地,拥有中国纺织大学、拉萨尔国际服装设计学院、上海服装科技信息中心等众多的服装教育及研究机构,在全国纺织业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国内聚酯聚合能力为1264万吨/年,苏浙沪占全国总能力的65.2%。近年来,苏浙沪地区的纺织业集群现象日益凸现。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牌的全国32个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36个特色城(镇),苏浙沪地区占了很大比例。如孕育了波司登羽绒服、梦兰家纺、神花经编毛巾7个全国产销“单打冠军”的常熟市;拥有江苏阳光、四环生物、凯诺科技、华西村4家上市公司和30多家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纺织企业的江阴市;唐朝时即已“日出万丈布”,如今被形象地称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绍兴县;化纤能力高达140万吨的杭州萧山区;领带产量占国内80%、全球30%的浙江嵊州市;家纺布艺产品年销量达50亿元的余杭区;一个衬衫产品售出15亿元的诸暨市枫桥。这些市县、城镇的纺织业快速发展,成为当地解决群众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吸引外来资本、增强经济活力的重要支柱。
(二)产业链条长,专业市场发达。苏浙沪地区已形成从纺织原料、织物织造到印染后整理、服装生产较长的纺织产业链条,上、中、下游产品丰富多样。纺织产业市场化程度高,专业市场网络化。如绍兴市纺织业专业市场起步早、数量多、规模大,主要有中国轻纺城、钱清化纤原料市场、越城区轻纺原料市场、装饰布市场、大唐袜业市场、嵊州领带城、上虞伞布市场、新昌兔羊毛衫市场等。其中,位于柯桥镇的“中国轻纺城”是全国面料市场的“晴雨表”,是亚洲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多的纺织品集散中心,轻纺产品总销售额占全国的1/3,名列全国10大专业批发市场第2位,去年成交额达226亿元。中国轻纺城占地面积49.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0.5万平方米,营业用房1.35万间,拥有4大交易区19个专业市场,其中纺织品市场13个,轻纺原料市场1个,纺机及轻工类市场5个,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三)设备改造步伐快,技术装备水平高。近年来,苏浙沪十分重视纺织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不断加大投入,各种新型纺织加工设备明显增加,并成为全国喷水织机最集中的地区。化纤行业,多数采用的是涤纶长丝和聚酯国产嫁接装备。织造行业,多数为进口纺机、织机,主要来自比利时、日本和意大利等世界三大纺机先进国家,无梭化程度高,部分企业如纵横集团、越隆纺织、南方集团等甚至高达100%,居全国领先地位;江苏吴江的盛泽、南马两个乡镇拥有无梭织机4万台,比绍兴县的织机多三分之一,拥有千台织机的企业不在少数。印染行业,生产装备通过大规模技术改造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服装行业,大力推广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管理技术,立体熨烫包装,吊挂式生产流水线等国际先进生产技术与管理技术,大大促进了产业升级。
(四)名牌产品多,知名度高。苏浙沪纺织业的上、中、下游产品知名度高,部分产品是中国名牌,甚至世界名牌。江苏省437个著名商标中,纺织业商标有72个,占16.5%;27个驰名商标,纺织业产品有红豆、虎豹、波司登、AB、阳光、梦兰、雅鹿等7个,占26%;“波司登”羽绒服连续9年全国销量遥遥领先,2024年“波司登”的品牌价值达36.18亿元,成为中国最有价值的服装品牌。江苏是中国的面料基地之一,“阳光”、“黑牡丹”、“太平洋”等一批面料品牌支撑起了“江苏面料”的天空,阳光集团、海澜集团等企业生产的超薄色织府绸、牛仔布及色织布在国内独领风骚。浙江省首次推出的十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纺织服装独占七席——湖州织里的中国童装、宁波鄞州的中国服装、嵊州的中国领带、诸暨大唐的中国袜业、海宁的中国皮革、义乌大陈的中国衬衫、义乌的中国袜业等七大专业商标品牌基地。上海以发展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等会展经济为动力,把服装业全面推向时尚化、品牌化、国际化,加快发展步伐。
二、主要经验和做法
近年来,苏浙沪地区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依靠改革和开放两轮驱动,使纺织业进一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分析其成功之处,主要是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超前理念,营造先声夺人、先人一步的优势。苏浙沪地区的纺织业发展规模大、速度快、效益好,主要根源在于思想解放、与时俱进、理念超前、敢于创新。一是思想解放早,行动快。如绍兴人“嗅觉”灵敏,“钻空子”意识敏锐,“敢为天下先”。上世纪80年代初的计划经济时代,绍兴就发展乡镇集体企业;80年代中后期,绍兴人把当时市场经济发育不全、商品流通不畅当成机遇,兴办了轻纺市场;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之后,绍兴投入400多亿元,引进先进无梭织机3万台,在全国率先完成了“无梭化”革命;我国加入WTO前后,绍兴人又瞄上外贸出口,使出口交货值五年翻了近四番。二是商机意识强,理念新。苏浙沪的纺织企业营销机制灵活,投资决策快捷。如浙江的纺织服装民企得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规定,部分原产于香港的商品,2024年将以零关税进入内地市场后,从中觅到了商机,纷纷准备到香港开设新厂或直接买厂。苏浙沪的纺织企业不断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重视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舍得以重资揽才,善于以事业用才,注重以感情留才。积极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培养教育经营管理者的机制,以多种形式培养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利用引进项目、合资合作等机会与相关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人才共享、智力交流。2024年,浙江省组织200家企业经理,包专机飞抵东北地区网罗人才,其中民营企业就占了87.5%。地处绍兴市的天龙控股集团、浙江龙盛集团、香港裕福服饰等6家纺织外贸类企业的老总,奔赴浙江工程学院招揽人才。上海纺织控股(集团)公司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联合成立“上海纺织工程产学研中心”,积极推进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已初见成效。三是定位高,目标大。上海提出了打造“世界第六大国际时尚之都”的目标;杭州市从历史、文化、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建设“中国女装之都”的战略构想;杭州市余杭区借助“中国布艺名城”、“中国丝绸织造基地”两张金名片,倾力打造“中国女装之都”生产基地;绍兴市正在积极“打造国际纺织中心,建设江南水乡名城”。这些目标都非常鼓舞人心,激人奋进。
(二)狠抓科技创新,营造规模扩张、产业升级的优势。一是大面积进行技术改造。绍兴县为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档次,2024年和2024年连续两年开展“技改投入年”活动,分别投资65亿元和85亿元,助推绍兴县2024年重返全国十强县,去年又晋升到第八强;今年又开展了“产业升级年”活动,技改投入力争超过90亿元。目前,绍兴的高温高压染色机有三分之一,热定型机有三分之二,碱减量机有三分之一,平网、圆网印花机有40%属于进口,主要引自西欧、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嘉兴王江泾镇2024年增加喷水织机5600台,70%的企业和个体经营者实现了设备无梭化。无锡市要求新上项目一律使用精密纺机,目前有精密纺机13万锭,占全市纺锭总数的1/3。二是积极引进和运用先进技术。苏浙沪的纺织企业借建设新厂的机会,为全线的进口纺纱设备配置了数据在线采集装置,并与ERP等管理信息系统联接,大幅度提高了信息实时性和准确性。许多服装企业装备了CAD和CAM系统,配备了吊挂流水线,并大力应用新型纺织面料、原辅材料,开发花色品种,采用先进工艺技术,紧跟世界服装产品流行趋势变化,提高了产品的档次和附加值。雅戈尔等公司正在尝试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上交易。恒柏集团、步森集团、冠友集团等一些上规模的企业普遍应用了适应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CAD/CAM技术。杭州众望布艺有限公司拥有比利时剑杆织机、法国电子印花机共150余台,拥有比利时SOPHIS及浙江大学CAD设计系统10套,年产值超亿元,产品远销欧美、中东、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三是努力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江苏宏源集团通过研究国外先进技术而开发的精密纺机、高速弹力丝机,目前已基本实现了进口替代,并能出口到东南亚地区。万吨大豆蛋白纤维项目在常熟江河天绒丝纤维有限责任公司竣工投产,成为至今为止我国在纤维领域中唯一的原创技术。地处绍兴钱清镇的浙江梅盛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开发纯涤纶仿麂皮系列、弹力麂皮系列等产品,其总量的85%出口到美国、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绍兴县“舒美特纺织”、“二印”、“稽山印染”等3家企业的4种产品获万泰生态纺织品认证,取得了冲破欧美纺织品市场“绿色壁垒”的通行证。
(三)创新营销方式,营造产品升值、抢占市场的优势。一是积极打造知名品牌。企业在实施品牌战略中,主要采用了“外联”、“内合”、“前拓”、“后夯”等手段。在“外联”上,雅戈尔与美国著名的服装公司KELLWOOD签订协议,合资组建一家衬衫公司,将于今年5月份投产运行,预计第一年出口规模不少于250万件,全部出口到美国。在“内合”上,绍兴市的数家纺织企业强强联合。在“前拓”上,波司登、阳光等品牌冲入国际市场。在“后夯”上,杭州市余杭区的“华思特”、“紫曼丽”、“艾森”等4家企业,总投资1个亿,从国外引进国际最先进流水线。浙江民营经济的壮大过程其实就是品牌提升的过程,从最初的无牌假冒,到贴牌生产,再到自创品牌。现在像浪莎、康奈、衫衫等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打响了自己的品牌。二是拓宽销售渠道。有的纺织企业采取网络式,通过专卖店、专卖柜、地区总代理、收购商业网点等形式,形成对区域内的垄断能力和规模经营;有的采取直销式,组织车队和人员在省级城市的超市连锁店、特殊通路和中大型热点、旺铺进行直销;有的采取平台式,在大城市扶植一至二家资金雄厚、仓库吞吐量大、管理能力强的大型经销商,或厂家自设中转库,形成一个物流平台,加强了对终端的控制和服务;有的采取辅助式,在划定的区域内由终端业务员联系业务完成要货订单,也就是将策划、宣传、促销活动、业务与单纯的物流完全分离。三是重视会展载体。如上海举办了国际时尚品牌服装(饰)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高档纺织品面料、辅料及配件展览会和大韩民国纤维服装展览会,并将逐步在上海建立面料业高层对话机制,适时召开国际纺织面料的高层峰会。绍兴举办了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即将举办国际纺织、针织机械及印染设备展览会。杭州即将举办首届中国(杭州) · 纺织新概念论坛;温州即将举办国际服装面辅料及制衣设备采购订货会、国际服装特许经营交易会。这些会展活动对于增强纺织行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地方知名度,将产生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四)注重优势互补,营造借牌造势、借力推进的优势。在以上海大都市圈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域,苏浙沪三地各有其优势,相互之间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上海作为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经济实力最强、城市功能最强、辐射能力最强的城市,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四个中心”,又取得2024年世界博览会主办权,为上海经济安装了“加速器”、增添了“辐射源”。苏浙两省注重和上海经济的全面接轨。一方面,不遗余力地承接和放大上海的要素辐射。苏浙两省甘当“配角”,争当“名角”,利用和依托上海的金融、信息、技术等资源,加快与上海的有序联动、优势互补。浙江民营企业把上海作为平台,加快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借助上海,改善了技术、管理、人才和企业家才能等要素结构,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浙江在上海兴办的企业总数有5万家,总投资规模达500亿元。这些企业带给上海及周边地区的不仅是资金,更重要的还是发展经济的活力。另一方面,善于捕捉商机、抢占先机。苏浙两省把“接轨上海”当作一个常设课题,在政策上、行动上进一步加大力度,提出与上海错位发展的思路,即挂靠优势产业,填补空白产业。以绍兴市为例,纺织业在上海的经济结构调整中属于扩散和转移的对象,绍兴市则抓住这一机遇,积极振兴和发展这一传统产业,使之成为全市工业的半壁江山。同时,绍兴市的很多纺织品设计都出自上海的大专院校。
(五)优化发展环境,营造凝聚合力、跨越发展的优势。苏浙沪地区把优化环境作为纺织业做大做强做优和实现跨越发展的生命线。一是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绍兴县出台了鼓励纺织服装企业创立品牌的奖励政策,对当年新获“中国驰名商标”的重奖150万元,授予企业有功人员“县长奖”;对获得“国家重点保护商标”的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浙江省著名商标”的奖励20万元;对获得省级及以上著(驰)名商标的本县企业,其品牌产业在实施扩产或技改项目时,投资总额超过2024万元的纺织项目,县政府重点扶持;对获得市级著名商标的,奖励2万元。二是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如杭州市为打造“中国女装之都”,专门成立了由副市长任组长的女装发展领导小组,制定了加快女装产业发展的意见和20项政策性措施,举办了杭州市女装产业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开展了“十强女装生产企业”、“十大女装品牌”和“十佳服装设计师”“3个十”评选活动。三是营造良好的设施环境。苏浙沪地区以市场、园区、交通为重点,大力优化纺织业发展的“硬环境”。如江苏省无锡市将建设一个比中国轻纺城更大的市场,挑战浙江省绍兴市中国轻纺城的亚洲霸主地位。而中国轻纺城也未雨绸缪,计划投资8亿元进行扩容,并于3月份动工。新市场占地30800平方米,门店多达1600个,将于2024年8月正式投入使用。杭州市决定在江干、萧山区各建一个女装产业园区,在西湖边的武林路、杭海路各建一条时尚女装特色街。四是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于成熟的投资商来说,规范胜于优惠,制度重于政策。绍兴县积极树立诚信观念,努力打造“诚信绍兴”。2024年绍兴县外商投资企业突破400家,其中近一半外商将资金投向了纺织服装类企业,仅引进无梭织机就达近万台。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通过外出学习考察,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与建设全市纺织骨干基地的要求相比,我县纺织业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外向程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即使与周边县区相比,在发展水平、增长后劲、未来潜力等方面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我县作为全市的经济强县之一,应当在全市打造“中国棉纺织之都”的进程中有更大作为。结合这次学习考察,立足我县实际,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抓紧制定和完善纺织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在总体思路上,我县应按照“一业特强、多元发展”的原则,“创造特色抓重点(家纺业、服装业),营造规模上档次,制造精品创名牌”,力争用三至五年建成行业集中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中国棉纺织之都”生产基地。在产业布局上,以湖滨、陈户、闫坊为重点,努力打造织布、老粗布(生态布)、毛巾三大纺织产业集聚带。在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上,积极拉长纺织产业链。对化纤、纺织的上、下游产业进行战略性改造,尽快打破“有布不成衣”和“中档产品、一般价格”的局面,逐步实现产品结构的中高档化和高附加值性。2024年—2024年重点抓家纺业,2024年—2024年重点抓服装业。在资金投入上,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着力引进外资的同时,注重内资的吸收和利用。
(二)进一步加大对纺织业的引导扶持力度。要努力营造有利于纺织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充分激发和调动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看准了的,就大胆试、大胆地闯”的创新精神。采取多种形式和渠道进行政策介绍、法规宣传、典范推广、信息通报与反馈,为纺织企业搞好服务。要从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办事效率等方面入手,努力做到办事一条龙、收费一窗口,建立一条联络热线,搭好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提供一套强有力的法制保障,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审批、核准、许可,根治一切“三乱”行为,不断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县人才中心建立人才信息资源库,定期发布各类人才信息,为纺织企业搞好人事代理。要合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科技创新基金,支持和扶持纺织企业发展。大力鼓励和扶持企业争创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建立技术中心,加大产品开发力度,以多种形式利用外资,努力实现资本运作。对当年实际投入超过500万美元的外商独资项目和1亿元以上的内资项目,给予“一厂一策”的扶持。
(三)重点提升纺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全县纺织企业要以产品、技术、人才、制度为重点,努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一,产品竞争力。纺织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特别是要有注册商标、形成品牌的核心产品,这是运用现代理念调整纺织产品结构,积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不断提高企业市场份额和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砝码。我县纺织企业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积极创建知名品牌。首先要不断提升企业文化,特别是注重培育正确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为品牌的建设注入精神动力;其次要研发并生产出高品质的产品,提供一流的售后服务;三是搞好品牌的公关策划、广告宣传和信息包装。第二,技术竞争力。技术相对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是制约我县纺织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纺织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需要进行持续的技术开发、产品开发和市场开发,保持对研究与开发适当比例的投入。先进国家和地区的纺织企业研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在2—5%不等,而我县绝大多数纺织企业没有这项投入。建议纺织企业建立“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高品质”的快速反应机制,提升纺织产业竞争力。骨干企业积极实施上网工程,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生产集散控制系统(DCS);资源计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而形成产业后发优势。同时,加强与有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研究机构的技术合作。建议华兴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整合机械制造资源优势,在纺织机械制造方面实现“零突破”,开我县制造纺织机械的“先河”。第三,人才竞争力。加快优秀人才的培养和集聚,是纺织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最宝贵的资源。我县纺织行业市场策划、营销人员相对匮乏,是不争的事实。建议纺织企业大力引进和培养三类人才:一是设计人才,二是经营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三是高水平的技工。第四,制度竞争力。制度竞争力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基本体制保证和动力源泉。绍兴县经过1992年和1998年的两次股份改制,改制面超过了99%,为纺织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我县纺织企业要有适合于自己的制度模式和有效的组织结构。
(四)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群团组织的作用。中国服装协会在提出“名牌工程”、“名师工程”后,又提出“名城工程”,积极探索产品品牌、企业品牌与地区品牌之间的内在关系。上海服装行业协会召开了“打造长三角时尚品牌专题研讨会”,率先向全国12个省市的服协发出倡议:在国际市场上走联合之路,打长三角品牌服装,改变“各自为战”式的“散打”,用“团队”力量来显示中国纺织服装业的实力。我县民营企业协会要积极为企业特别是纺织企业提供项目信息和国内外新产品、新技术开发信息,加强行业自律。借鉴先进地区行业协会的运作模式,探索组建博兴纺织业协会,发挥政府部门无法起到的特殊的协调作用。苏浙沪地区的工青妇组织,特别是妇女组织在发展纺织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2024年生产总值达到32亿元的余杭区崇贤镇,有妇女组织带头成立的4家绣花厂,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带动了1万余名妇女就业。其中鸭兰村妇代会主任成立的平泾绣花厂,就带动3000余名妇女就业。上虞裕福(香港)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妙珍女士,曾担任“俞兆林”内衣厂厂长7年,所经营的公司年产值达到4000万元,现正在投资6000万元建设占地45亩的新厂区。我县的工会、共青团和妇联组织要进一步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把全县广大的工人、青年和妇女动员起来,宣传纺织、支持纺织、服务纺织、参与纺织,为加快我县跨入全省“第一方阵”进程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