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县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处于关键阶段的实际,着眼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的重大举措,不仅仅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更是顺应人民期待,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将有利于我们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更好地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保证我国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又快又好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一名县长,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廓清发展思路,结合南郑实际,找准县域经济的突破口和着力点,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县域经济尽管保持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我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受地理、资源、科技、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限制,县域经济整体滞后。二是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整体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份额小。三是工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集群没有形成。四是城镇建设滞后,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县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一是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加大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灾后重建等方面的投入。二是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三是扩权强县各项扶持政策将逐步到位。四是随着规划的成都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宝鸡至巴中高速公路提前开工建设,汉中启动“双百”城市规划,一江两岸开发建设日益加快,我县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为实施开放战略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内在活力不断增强,后发优势不断显现,这必将加快我县旅游、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的开发,带动我县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围绕建设陕西经济强县目标,抓住城乡居民增收、财政增长和构建和谐社会两条主线,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重点抓好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旅游经济、农业产业化,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和谐南郑。主要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要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按照清洁生产、节能降耗、保护环境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方向,走特色化、集群化发展之路,加快传统工业改造和优势资源开发,提高工业整体竞争力。重点抓好卷烟、设备制造、建材、矿产冶金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五大工业主导产业,加快中小企业示范县建设,突出抓好“两园两区一带”建设,培育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实现工业经济总量扩张、质量提高、水平提升、效益增加。工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速25左右,力争到20xx年,全县工业增加值占全县gdp的比重由20xx年的44.99提高到70左右。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企业发展平台。围绕“两园两区一带”(即梁山建材工业园区、碑坝矿产冶金工业园区,草堰机电设备工业聚集区、阳春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大河坎至阳春濂水流域中药材种植及提取加工产业带)为重点,科学合理布局,高起点编制园区规划。增加建设投入,抓好工业园区道路、供排水、供电、环保设施等基础建设,改善园区的硬环境。引领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催生新的产业群。制定优惠政策,积极探索工业园区市场化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让利于企业、促其发展。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扶持,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扶持工业发展。逐步建立起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信贷、社会资金等多渠道、多元化的工业发展投融资体制,为工业经济的健康长足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充分利用政策机遇,加大企业不良债务的清收和化解力度;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职能,探索和推行企业联保机制,扩大信贷规模。建立银企合作机制,促进银企合作,鼓励和引导银行为中小企业增加信贷额度、开设新的信贷品种、实行较低利率、提供便利服务等。对金融机构增加信贷额度,财政给予一定奖励。抓好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探索民间资金集聚新途径,继续组建投资担保公司和互助性担保机构,解决发展资金瓶颈制约。
狠抓骨干工业企业培育和重点工业项目建设。重点扶持行业优势明显、代表性强、成长性好、市场空间大、产业链长,具有较强带动力的企业发展,帮助其做大做强。加快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上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骨干企业。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建设的联动协调机制和推进机制,强化重点工业项目的规划、论证、报批(核准)和建设工作,确保工业项目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要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拉大骨架、扩大规模、完善功能、培植产业、整治环境、提升品位”的城镇建设思路,继续抓好县城和重点镇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到20xx年
,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重点镇为支撑、以集镇为基础的全县城乡一体化框架,县城和建制镇、集镇规模进一步扩大,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5.4,城镇人口达到19.6万,力争使全县城镇化水平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在陕南处于领先地位。紧紧抓住汉中“双百”城市规划实施、加快“一江两岸”开发建设和城市重心南移的良好机遇,按照“相互呼应、功能对接、产业互补、融为一体”的原则,以汉南大道、大河坎东片区开发建设等项目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改变城市面貌,加快推进周家坪、大河坎城区与汉中中心城区一体化进程。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重点发展西汉高速公路和即将开工建设的宝巴高速公路沿线,以及汉宁公路、二南公路、汉通公路沿线城镇带建设。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对城镇具有商业价值和经营价值的土地、设施、环境及其他各种资源要素实施资本化运作。鼓励民间资本和外资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集中计划、建设等部门用于小城镇建设的各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小城镇。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增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民进镇入区,发展餐饮、商贸、旅游、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科技信息等服务业,尽快完善城镇功能,发挥小城镇的地域性经济、文化、商贸中心作用。同时,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三要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按照全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着力抓好精品景点打造、产业链延伸、宣传推介和旅游服务四个重点,发挥旅游产业综合带动作用。打响“山水南郑、诗画家园”的旅游品牌,加大招商力度,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倾力把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和天汉水城打造成西部旅游精品。大力发展农家乐和乡村旅游,打造高速公路出口通往黎坪景区和天汉水城的乡村旅游走廓。加快圣水寺、龙岗寺、小南海开发建设,打造历史文化和宗教旅游景区。抓好川陕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建设,建成陕南红色旅游中心。精心策划包装,强化宣传推介,建立和完善跨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宽客源市场。建立完善旅游服务体系,为游客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四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培育和发展特色经济,是发展县域经济的战略选择。发展特色经济要提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要根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稳步推进,确定好主导产业,实施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要打破封闭、僵化的发展观念,突破“小而全”的格局,调整结构,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
实施产业化是培育壮大主导产业的重要途径。要按照“抓龙头、带群体”的思路和市场化、品牌化、标准化、集约化、绿色化的要求,抓好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发展壮大茶叶、烤烟、生猪、中药材、蔬菜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蚕桑、苗木花卉、藤编、草编等后续产业,提高农民从农产品中增收比重。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建立农业市场信息网络,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服务;大力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和农业专业协会,积极探索“公司 基地 农户”、“公司 协会 农户”的发展模式,推进基地共建和订单农业,提高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市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支持,优化技术服务,加快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品牌注册和认证步伐,实施品牌战略,把资源、资金、技术向骨干龙头企业聚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五要放手发展民营经济。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及省市有关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解决非公企业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税费征收、土地使用、投融资、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非公经济健康快速成长。加强产业引导,实施重点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县域特色产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参与水利、交通、能源和城镇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建设,并在税收、贷款、工商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扶持。对民营企业申报的符合产业政策的项目应纳入政府支持产业发展的扶持范围。
六要着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建设。把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推进教育、就业和再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公益性文化体育设施、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等民生工程,集中力量办好一批惠民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