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下载网 - www.51xueba.com - PPT背景图片,PPT模板免费下载!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九号文库 >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15篇)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15篇)

时间:2024-09-03 08:43:25来源:网络 作者:清幽竹影 点击: 206 次 下载.docx文档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一

教材内容:认识折线统计图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引入的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它不仅丰富了统计的内容,还为今后的复式折线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学习作好知识贮备;通过正确地认读分析统计图,为今后的统计图分析打下基础。

认知目标:

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在统计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进行合理推测的能力。

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的统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东营市各项资料的分析与认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学生已掌握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

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

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建立了统计的观念。

教学重点: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实践操作法

演示引导法

观察对比法

合作交流法

拓展练习法

传统教学方式内容单一、知识“死板”、以老师的讲授学生的倾听为主、生生交流少、课容量少效率低;而在信息环境下的多媒体教学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死板”的知识可以通过课件的演示“运功”起来,让学生更容易体会到知识形成的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容量方面更是超出传统课堂的几倍,有效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利用多媒体,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以下三个环节:

情境导入: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用简单的问句——你想知道老师在忙什么吗?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轻松的学习环境。这时候老师出示通过网络资源搜集到的东营市交通工具的数据(这在以前是办不到的),进一步让学生整理并完成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在学生展示时,进行提问: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温故旧知的同时深化对条形统计图特点的认识,为下面的对比教学做下铺垫。

在传统的课堂中死板的统计图不可能将统计图的特点一一直观、清晰、形象的展示出来,不易于学生发现和掌握,为此我借助多媒体,将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演示出来,利用这一优势,不仅使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绘图过程,更能突出图形的特点,为观察对比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有效地烘托学习的气氛。

通过多媒体演示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和学生的复述,学生对折线统计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清楚的知道了它是由点、线构成的,再让学生根据图形形状的特点,给该图起个形象的名字,同时板书课题,加深对它的认识。为更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我设计了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对比这一环节,在这里受学生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学生观察到的,表现出不全面性,这正好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运用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各抒己见,有效总结,形成较为完整的结论。

在小组合作前:我向他们提供了合作交流的建议:

1、每位同学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

2、请一位同学担当记录员,记录本组同学的意见,避免重复性叙述。这样即没有破坏合作交流的形式,又对学生的活动作了指导,有效地提高了合作的效率。合作中实实在在的看到了成果,而不是流于热闹的形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是小组的成果,虽书写不够工整,但却看到了学生智慧的结晶。

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你在哪见过折线统计图,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是有用的学科。

在练习的选取上,舍弃课本提供的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搜集了关于东营市的各项统计资料,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资源就来源于我们身边的事物,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我们的家园——东营,感受到东营的发展变化。

第一题的练习目的是让学生体会折线的起伏,反应数量增减的变化,完善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

第二题目的是让学生能根据统计图的整体变化预测出今后气温变化的可能性,是升高?还是下降?哪种可能性大,渗透概率论的知识;并分析导致气温升高的原因,结合北京2024奥运会这一举国大事,进行环保教育。接下来是

东营市20xx~20xx年公共绿地面积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废水排放量统计图

东营市20xx~20xx年耕地面积统计图

都是围绕着东营的环境变化和基础建设开展的。

拓展练习

总结新知,收获体验

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①折线统计图有何特点?与前面所学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优点?画龙点睛的问题,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本节课应掌握的数学知识和学习的内容。

②这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让学生回忆本节课除了数学知识外,还积累了哪些新的学习经验,有了怎样的体会?这样不仅重视了对数学知识的总结,还注意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

布置作业:

本节课学生对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安排作业时,我考虑到不仅要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能力,还要能巩固新知识点,又要为下一步的画图,做一个预习,因此设计了这一作业,可为一举三得。

在学生起名后,板书课题;在小组代表总结后,板书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谢谢!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统计》第一课时——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是在学生学习了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教学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应对第一学段的统计知识做简单的整理。看结构图可以说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统计表表示统计的结果,能够根据统计图表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初步经历了用统计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了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并初步建立统计观念。这一教学在此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继续注意结合实际问题,进一步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分析,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决策。根据以上分析,我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按层次理解定位如下:

首先我注重态度、情感、价值观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渗透一些生活常识,使学生明确统计知识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操作和实践等能力。

其次我认为重知识目标:

1、使学生认识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单式统计图的数据完成复式条形图。

2、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作简单的分析,作简单的预测。

最后是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统计意识的培养、统计过程的经历、对统计功能的体会(预测、决策)、对统计图表、统计量的重新认识。

从教学内容来看,统计教学以探究研讨法为主。如设计中进行下个月进货的决策时,对已有的销售数据进行统计学上的分析外,其结果能对下一步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体现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从教学对象来看,小学中年级多用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对社会问题也会越来越好奇和关心,因此素材的选择加强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如设计垃圾调查与研究等题材,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等社会问题任何一节数学课都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如谈话法、讲解法等的有机结合!

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索、、交流、观察、猜测、归纳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合作能力。因为是统计课,课前要去收集、整理实例,为课内互相交流积累素材。

(一)情境创设,复习旧知

学校要购买一批体育器材,现在要调查同学们对体育运动的爱好。出示402班学生的纵向单式统计图情况。之后收集、整理、绘制本班学生的统计情况。

(设计意图:1、复式统计表、纵向单式条形统计图是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重要基础,复习已有知识,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握教学的起点,为新课的导入做下了铺垫。2、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认识、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

1、探究制作:如果要在一个统计图中描述这些信息怎么办?(引导学生在学习复式统计表时经常把两种人物或事物成对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通过自制复式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合作交流

(1)展示学生绘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2)讨论交流: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先自己独立想一想,然后在小组内与其他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研究小组的交流协作,培养小组合作的能力以及与他人讨论、交流的能力。)

3、全班汇报、交流并揭题

4、能根据统计图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发现信息作简单的分析,作简单的预测。(比如说学校对体育器材数量的购买等做预测)

(三)拓展提高

p103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一、二、三月销售情况如下表。

1、完成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3、如果你是超市的经理,下个月应该怎样进货?

(设计意图:设计了对某超市甲乙两种品牌的果汁饮料三个月的统计表,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然后从统计图中得到信息,对对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决策。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四)深入研究

垃圾的调查与研究:

1、课前通过调查、查资料,了解当今社会的人们是怎样处理垃圾的

2、汇报调查结果

3、出示“细心小帮贴”

4、结合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出示四年级4个班十月份的勤工俭学收入,制成统计图

5、分析、发现信息

6、做个小小宣传员: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可以画张宣传画、写句宣传语、写份倡议书、可以动动手变废为宝……让全校师生、让全社会的人都加入到分类处理垃圾、减少垃圾的行动中来。

(设计此习题注重课程的整合,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由可内延伸到课外,在社会中、在生活中形成对垃圾的分类意识、减少垃圾的意识)

(五)、课堂总结。(改变以前只对知识的单一总结,从情感、知识、技能等方面的结合总结)

(六)板书设计:

一张学生体育爱好项目的复式统计表,两张单式条形统计图,一张合并的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

(通过回顾复式统计表的学习方法就是合并,把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迁移到所学的新知识。而且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体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优势:便于比较同类事物的统计指标及对比关系。)

(七)整堂课的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对统计教学明确指出:能从统计的角度思考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能通过收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的过程作出合理的决策,认识到统计对决策的作用等。所以提供了很多生活素材,有体现学生年龄特点及爱好如统计体育爱好、有体现统计的决策作用如超市进货问题,有进行环境教育的。让学生主动常识从数学的角度,运用统计知识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数学带来的乐趣。第二是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开展和互动,在体验中得到发展。新课程理念中对统计的核心目标定位在发展自己的“统计观念”,这决不等同与计算、画画等简单的技能,而是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感觉。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通过学生亲自收集、描述、和分析数据,努力使学生成为主动的探索者。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三

1、教材内容

说课的内容是九义教材第四册p106~p108《统计》。

2、教材简析

这部分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统计知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统计思想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把统计知识作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特别强调让学生体会统计的过程,和对统计结果的简单分析,让学生早些掌握一些统计的思想方法,既有利于提高应用所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体会统计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使学生从部分数据出发,经过分析从中找出规律,逐步培养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经历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处理数据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结构

分析教材内容可以看出,本节课包含四个知识的内容。即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收集现在(二年级)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把入学以及现在的体重情况统一填写到同一个统计表中;整理、分析表内信息回答简单的问题。但从本地学生情况实际出发,以及条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略微的调整,将调查入学时的体重情况填写统计表改为统计本地区天气情况,也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同时,按照教材的逻辑性将知识整合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

4、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运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学习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完成简单的复合式统计图。

(2)情感目标: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结合实例有机地进行家乡情的教育。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教学重点是:体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

6、教学难点是:能对数据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引入法。借助计算机这一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教学工具,结合日常生活中鲜活的实物、实例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际操作发现法。让学生亲身参与测量体重的活动中,通过小组交流等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数据,为教学增添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数据产生的过程,使学生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积极组织学生人人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结合教材内容,紧密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带着数学走入生活,解决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数学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估计、判断能力为以后的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2、交流互补法:通过同学之间相互讲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让学生开动脑筋,互相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3、练习促进法:通过有针对性地练习,使学生形成技能技巧,达到举一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

1、填写单式统计表

(1)我给学生提供了一组数据,我们班在一年级时每位体重情况,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会统计每段重量的学生数,并教给学生简单的整理数据的方法。

(2)向学生提供我们班在二年级时,学生的体重情况的数据,学生仿照统计一年级时的体重方法,整理和统计二年级时每重量段的学生数。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简单整理数据的方法。

2、学生在能填写单式统计表的基础上,学会填写和分析复式统计表

(1)让学生学会怎样填写复式统计表。

(2)会读复式统计表,并能分析。

3、练习,我一共设计了三个小题第一小题是能直接根据数据填写统计表,是对本节学习知识的直接运用。第二题根据数据填写复式统计表。第三题分两组统计本班喜欢哪些体育活动的人数,填写复式统计表,并进行简要分析。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上完后,反思很多,在本节课中我重视训练学生,能教给学生学习整理统计数据的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学习,在课堂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现反思如下:

1、更应该注重指导学生统计数据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张统计表时,我应该把整组数据出示出来,应指导学生完成体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数据,16—20之间有哪些数据,我应帮助学生怎样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数,15—20千克间的人数,帮助学生完成第一张统计表。

2、应该教给学生怎样分析单式统计表。在填写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我应该引导学生知识统计表中数字表示的意义;即一年级体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体重在16—20千克之间的有____人。让学生能按这种句式说。

3、应该培养孩子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完成第一张统计表后训练孩子发现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应问学生,你看完统计表后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尽可能让学生多说信息。然后再问学生,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环节能训练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为孩子在分析复式统计表时,打下基础。

4、应该明确复式统计表的优点。在教学中我应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级学生的体重的对比数怎么办()或为了更方便,我们把两份统计放在一起怎么办。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两份单式统计表的相同点、不同点,完成孩子从认识单式统计表到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的过程,明白复式统计表的意义,并告诉学生复式统计便于对比,更便于观察分析这一优点。

5、应该把重点放在分析简单复式统计表上,我应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一、二年级对比的角度,发现信息,提出问题,并用填空式的题卡,让学生自主解决这些问题。一年级时()最多,到二年级又()最多,一年级对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是()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人数变为()人,到二年级体重在16—20千克的人数增多(或减少),对学生进行分析复式统计表的方法训练,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6、我应该注重让学生体验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应该将练习环节中的统计每组学生喜欢体育项目的学生数这个环节,放在认识复式统计表这一环节后面,在活动前提前提出问题,两组中,喜欢哪种体育活动项目的人多或少等,并要求每组有两名或几名负责统计,统计整理数据后,然后再活动。并要求负责统计的学生说一说统计的过程,这样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同时也体验了统计过程,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7、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数学语言的训练,能用最简洁的话说明要表达的意思,训练学生用最直接的数学语言进行数学问题的描述。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四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数据的统计》是高中信息技术教材(选修4)第三章第三节内容。为此,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数据的查询》的基础上的延伸与深化,探讨更加有效的数据库管理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据库管理软件的兴趣。因此,在本节中占据最重要的的地位。

教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信息技术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方法、思想、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让学生根据统计问题的需求灵活使用“总计”选项功能建立恰当的查询进行有效统计,需要正确分析问题的需求,然后是熟悉数据库管理软件的使用方法,在内化了这些功能特点之后,就可以灵活运用解决问题了。

知识目标:

1、领会数据的统计在数据管理中的作用。

2、掌握数据统计的操作方法,使学生能找到数据统计的最简便直观方法。

3、灵活应用数据统计解决常见的数据处理问题。

4、借助网络平台辅助学习。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索精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逐步帮助学生通过练习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要点,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及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参与意识。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统计的一般方法,找到数据统计的最简便直观方法。

[教学难点]

1、根据统计问题的需求灵活使用“总计”选项功能建立恰当的查询进行有效的统计。

2、灵活应用数据统计的能力,利用系统帮助辅助学习。

信息技术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的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数据的统计,让学生从走过的弯路中体会到应该怎样正确对数据进行统计。采用了“任务驱动,分层探究,自主学习,情感引导”的教学模式,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主学习等部分,使学生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思考,达到其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主动学习的目的。要鼓励学生大胆实践,积极探究更多的解决办法。应引导学生对任务的目标、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功能及使用方法进行归纳总结,提高对问题的分析及系统功能的评价能力,而不仅仅是懂得操作。

教师在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时要注重渐进性、层次性,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同时,教师适时对典型的操作过程进行演示和指导,对常见的错误做出纠正。对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及时反馈和及时评价。最后要求学生对学习过程作一个总结。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和能力的知识。首先,教师应创造一种语言氛围,让学生在生动、直观的环境中学习新知识,在学会并掌握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实践操作,培养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从而达到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的目的。

这堂课我的设想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探索,期待寻找答案和理由的一个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1、引入实例,创设情境

大家旅游最关心的会是什么呢?如果你作为旅行社的老板,你们又最关心什么呢?以提供的旅游信息数据库为例子,找出共有多少名游客已经报名参加旅游?共有多少名女导游?

设计意图:通过实际例子,结合学生已有经验,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入学习活动。

2、营造氛围

前面我们所学的查询都是单纯从表中取出记录,没有经过分析及计算,而现在却要进行数据的统计。在access中,数据的统计是通过“合计”功能来实现的。合计功能的目的是对数据表中的记录进行统计计算。

1)统计共有多少名游客已经报名参加旅游?

2)统计共有多少名女导游?

演示操作过程,提醒学生注意选择合计功能后,操作界面有何不同。提醒同学注意冒号必须是英文状态下的,并提示学生如何识别自己输入的是何种状态下的冒号。

设计意图:观察学生对问题分析结果的导向性

3、 要点剖析提高认识

介绍“合计”功能中各个函数的使用及注意点,并且强调有效性规则。

设计意图:学习部分“合计”功能

4、 学习体验

任务一:

1)统计共有多少游客?(查询名称为:查询1)

2)统计旅游线路表中平均价格、最高价格、最低价格(查询名称为:查询2)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找到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延续,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

5、学以致用

合计功能不仅可以针对所有记录进行统计、还可以分组统计;

任务二:

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中价格大于1000元的旅游线路中游客的人数,查询结果按照线路名称升序进行排序。(查询名称为:查询3)

2)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的女游客的缴费总额情况(查询名称为:查询4)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掌握程度,同时也可以使没有完成任务的同学找到原因,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得到提升和延续,同时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相互协作的能力

6、任务分析

查看学生练习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设计意图:用实践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

7、探究提高

1)这节课所建的查询与前一节所介绍的查询有什么不同?

2)在建立统计各线路各旅游团的女游客的缴费总额情况查询时,将“团号”放在“线路名称”这个字段的左边或右边,结果有何不同,为什么会这样?

3)以参数查询的方式统计各线路旅游团中不同价格段的旅游线路中游客的人数,如统计20xx~3000元的人数。

设计意图:

在掌握了前面的操作的基础上进行巩固提高,加强对合计功能选项的了解。尽管顺序不会改变字段的总计值,但它却决定了结果在数据表中的显示。

8、归纳拓展 关注生活

分析学生的典型错误,找出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总结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错误,发表在论坛上。 小结反思,提高认识

结束语:以上,我仅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上说明了“教什么”和“怎么教”,阐明了“为什么这样教”。说课对我们大家仍是新事物,今后我也将进一步说好课,并希望各位同仁领导对本堂说课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五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复式条形统计图》。

本课是在学生经历了简单的统计活动,学习了复式统计表和单式统计图的基础上进行的学习,又是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的重要基础。由于制作完整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要考虑的方面较杂,费时又多,而用excel软件制图是信息化时代的趋势,不必在制图上为难学生,故北师大版教材建议在方格图上考核学生,甚至建议可直接出现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习。学生学习统计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即,一方面是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能力;一方面是对数据的分析、处理并由此作出解释、推断与决策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对数据和统计信息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我们已经形成统计教学以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统计过程为发展统计观念的认识。但是,我们是否还要辩证地看到让学生经历统计活动的全过程,并不是每一次统计活动都要让学生经历全过程,而是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有所侧重地组织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某个片段,让有限的课堂时间用在刀刃上。居于这样的思考,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把简单的复式条形图补充完整;能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分析统计数据的作用;欣赏条形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用制作统计图的片段中感受电脑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锁定教学重难点为了解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

根据所学统计内容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及用

excel辅助教学的方法进行授课,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进行学习。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首先选择了教材创设的投球情境为课堂的主要资源。浏览前面有关统计图的教材,本节第一次出现数据是小数的,参阅其他版本的教材及参考其他,大多是统计班上男女同学、不同地区人口,或温度的内容,且不在方格图中呈现。这一方面没有合并的强烈需要,另一方面不符合北师大版编者的意图。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让学生经历产生合并统计图的过程及从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上。为了避免学生合并的随意和盲目,避免浪费有限的课堂时间,在学生产生合并需求时,我不是马上放手让学生去合并,而是让学生先借助单式条形统计图仔细观察,思考如何合并?在学生充分思考及讨论达成大致模式后再让动手尝试。这样做还有利于学生在合并过程中进行数学化的思考,对想象活动进行必要的内化。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用数据来描述现象、回答问题和作出判断与预测才有时间的保证。

预设本课教学时,我除了充分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外,又对教学过程作一些开发与加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先后呈现单手投球的条形统计图,复式统计表和两幅单式条形统计图,既复习、激活学生已有的对单式条形统计图的认知,又为后继的学习提供准备材料,接着通过提出需要对统计图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才能作答的问题。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产生合并统计图的需求,促进学生主动建构所要学的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明确其适用的情境。而且,让学生先面临具体问题,再引导学生思考可以用数据来解释,并让学生尝试运用,从而切实经历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运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性和敏锐性是大有好处的,这也恰恰是统计观念的精髓所在。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合并为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过程,既能让学生认识到复式条形统计图的学习是反映更丰富的信息的需要,体会复式条形统计图是由单式条形统计图发展而来的,初步感悟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结构。又能让学生感受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这里值得一提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在展示完学生的合并作业后,我特地安排重现制图的过程,目的在于优化作图方法。我发现学生呈现的图虽然作对了,但作图的方法不够合理,会影响学习效率。

应用环节,我首先提供缺少图例的统计图,再一次强化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区别,紧接着让学生观察统计图捕捉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在保证重点落实的基础上出现变式——横向统计图,旨在培养学生灵活应对的能力。统计的作用如何体现,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用到的和浏览各式各样的统计图入手。用excel制作复式条形统计图,对学生来说极有新鲜感,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我特地作为拓展点引入。

课堂总结,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既放手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又重点引导对复式条形统计图的认识。

统计教学,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统计方法的掌握、统计观念的发展。统计知识的学习、统计方法的掌握是发展统计观念的基础。只有学生在教师精心预设的问题驱动下,主动地学习收集、整理、描述数据的方法,统计观念在才能得到有效发展。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六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教材首先出现实际场景——生日聚会,引导学生学习分类整理,初步学习统计,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教材还安排了“想想做做”,内容是整理小组里小朋友最喜欢吃的几种水果的人数。目的是让学生相互协同、合作学习,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进一步体会统计的过程及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

教学难点是初步感受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要求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统计》这一课意在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并通过亲手实践,经历和体会整理简单数据的过程,初步认识统计的思想和方法。

1.通过学习数据整理,感知数学在生活里的作用。

2.经历数据的整理过程,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获得简单统计的结果。

3.感受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4.学会有序观察、有条理地思考。

5.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

师:小朋友,你们每年都过生日吗?过生日时你邀请哪些好朋友呢?爸爸妈妈是怎样为你过生日的呢?(出示主题图)今天是大象的生日。看了这张图,你们想提什么问题?

生: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客人送给大象哪些花呢……

【这一层次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过生日这一事件,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通过生生互问、师生互问,实现角色转换。唤起学生的“主角”意识。】

1.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分类理一理。

师:这些问题都提得很好,那么谁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呢?你能一眼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吗?怎么办?(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说说。)

生:只要把小狗放在一起,小猴放在一起,小猪放在一起。(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操作,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在实际场景图上找到一个动物,就在下面摆一个动物。)

指名学生到黑板前分类整理,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摆成一堆一堆的,有的学生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排成一排一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下往上排的,有的学生是从上往下排的。

哪种摆法比较好?通过比较,学生知道摆成一堆一堆的不能很快看出每种小动物各有多少只。而将小动物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就能比较容易地看出每种小动物有多少只。[小

师:分类后一个对一个地排好,我们就说是“分类理一理”。

【这一层次让学生自己来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操作与实践去发现、经历和体会分类整理的过程,从而形成表象,激活了“主角”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2)语言描述。

看了这张图你能告诉大象什么呢?请你和同桌说一说,同桌在说的时候,你要仔细听,听听他说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学生互相说。)

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认真,现在谁能站起来响亮地说给大家听。

像这样整理有什么好处?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借助语言可使动作思维内化为智力活动,让学生用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的形式反复描述,既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有利于操作表象的形成,同时激活了“主角”的评价能力。】

2.独立操作、体会过程。

师:红花、黄花、绿花、紫花各有多少朵呢?请你从附页中把它们剪下来,分颜色理一理。

学生汇报分类整理的结果。教师在四种颜色的花下板书花的朵数,再画上线,并让学生说说从表中知道了什么?先同桌说,再指名说。

师:……我们把小动物分类理一理,把花分颜色理一理,这就是统计。(揭示课题:统计)

【这一部分通过独立操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感受数据的整理过程,进一步培养“主角”意识。】

师:小朋友真聪明,为了奖励大家,大象拿出水果招待大家,你喜欢吃哪一种水果?把它从附页中剪下来,以组为单位理一理,并说说从这张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给学生提供一些贴近生活的统计表,如“听课老师年龄统计表”、“小组男女生人数统计表”、“本节课教具、学具统计表”等,让学生进行调查、整理。学生可以独立做,也可以合作做,然后把自己最为满意的一张表介绍给大家。

【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中,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培养学生的选择意识和选择能力,对学生以后适应社会甚为重要。在这一层次,教师为学生创设选择的空间,让学生体味自由选择的轻松和快乐,这是积淀“主角”意识的有效方式。同时让学生统计喜欢吃水果的人数,也使学生初步感受了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引导学生自己总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么学到的?

【让学生自己总结,不但使学生懂得了操作实践、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而且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了“主角”意识。】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七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四年级上册第九单元75—78页。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据整理的方法,学会绘制和分析统计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既是学生前面学习的统计知识的一个延续和发展,也是后面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非常有助于学生建构知识系统,培养统计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对数据的统计过程有所体验,也学会了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还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具有初步的统计意识和能力。另外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喜欢探究发现学习,接受知识的能力也较强,而且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学习方法及策略。这些都是我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的资源。

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充分感受条形统计图的特点,知道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用途;

2、使学生与老师一起经历条形统计图的制作过程,了解制作条形统计图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制作条形统计图,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渗透统计思想,培养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的能力。教学重点: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步骤。教学难点:横轴位置的确定与纵轴单位长度的划分。

重点:是复式统计图的绘制方法和读图能力。

难点:是根据复式条形统计图作出合理的分析与预测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上述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发现教学法”,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经历观察了解——尝试动手制作——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等主动探索、交流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探索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观察、操作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运用旧知迁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另外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做好预习,搜集各种统计图。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播放20xx年中国申请20xx年的世界博览会的视频,问:同学们,你们知道20xx年12月3日是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当时各个城市的得票数吗?学生课前已经搜集好。

2、为了便于分析,整理出的数据,我们可以制成统计表,出示统计表,还可以制成什么?学生经过前一天的预习,能说出还可以制成统计图。

3、你知道有哪些统计图吗?把你搜集到的统计图给我们展示一下,师也出示各种统计图,并就其中的一张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你能看懂这张统计图上表示的数量各是多少吗?或者问,你能获得哪些信息?让学生讨论,互相说一说,初步感受到条形统计图是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的。此题可以用实物投影出示。

4、条形统计图怎样画呢?它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研究条形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师生互动,解决问题。

1、先出示方块图。但是方块图比较麻烦和零碎,所以可以直接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数量的多少,制成条形统计图。出示改编后的例题。

2、生先自学p75的制作步骤。

3、师引导生汇报,师板演,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①画两条互相垂直的射线,分别叫横轴与纵轴,分别表示人与得票数,要画在一张图纸的左

下方,但下面和左面都要留有一定的空间;②在横轴上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因为有五个城市,所以要把横轴平均分成10份,一般情况下,直条的宽度和间隔一样宽,在2、4、6、8、10等份下注明五个城市的名字;③在纵轴上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得票数,一格表示5票,最大的数量是36票,所以纵轴的长度至少要画8等份,并在纵轴的上面内侧标明单位:票;④根据数量的大小画出不同的直条,为了美观,直条中可以涂上颜色。并在直条的上方注明数据;⑤写出条形统计图的标题和制图日期。后两个步骤可以放手让学生在教师发的图纸上画,图纸上已经画好了一根直条,留下两根让学生自己画。

4、统计图的分析

5、与统计表相比,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形象具体,一目了然,更便于比较各种数量的多少。

6、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条形统计图的制作步骤。先讨论,互相说,再看屏幕说。

三、练习强化

试一试

出示102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三轮得票情况统计表,让学生史着做一个条形统计图

想想做做

1、出示77页第1题问学生从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2、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3、第3题横向条形统计图学生有可能会把数据写错,所以我要在这里提醒他们。

课后拓展

分小组选择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家庭用水、用电,全校各年级人数,等,实践调查,制成条形统计图。

四、全课小结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八

各位老师:

下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分类统计》,它是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内容。《数学课程标准》将分类统计安排在第一学段“统计与概率”的知识体系中,总体目标是: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本节课教学教材94页的例题,完成第95页“想想做做”第1、2题。例题呈现了学生感兴趣的动物运动会的场景图,场景图蕴含了可以分类统计的诸多信息。图中的动物有狗、兔、猴三种,这些动物参加的比赛项目有长跑和跳高。教材呈现了两张统计表,一张是按运动项目统计的,另一张是按动物种类统计的,让学生自己从图中收集信息,分类整理后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经历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后,教材又让学生自己比较两次统计的过程有什么不同,体会是按不同标准将动物进行分类的,感受按不同标准分类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分析从每个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既学会简单分析数据的方法,又在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感受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 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统计活动过程,体验不同分类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是: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并整理数据。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多种情景让学生经历操作、实践、感知的过程,选择了“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学法可归纳为: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2、运用多种手段,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根据教学进程的不断进行,我准备教学,黑板上事先画好两张空白的统计表并遮住,用于奖励学生的红、黄、蓝三种颜色的智慧树手势卡片若干张贴在一块可移动的大黑板上,大黑板的另一面画上三棵大树的简笔画,学生6人一组。

为了能很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分别是: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2、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3、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4、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下面,我就来具体阐述教学环节以及我的设计意图。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前我先跟小朋友们一起表演唱少儿电视节目《智慧树》的主题歌:我发现了。师生一起来唱一唱,演一演,并告诉他们:今天举手回答问题的小朋友有机会获得一张智慧树手势卡片,每人最多只领一次。设计意图是:根据一年级小朋友爱玩好动的特点,利用学生喜欢的少儿电视节目,调动学生的兴趣,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同时也为下面学习统计埋下伏笔。

接着由“激烈紧张的2024北京奥运会刚刚结束,小动物们兴奋起来了,他们也在进行动物运动会呢!瞧,它们的比赛真热闹啊!”再通过提问:“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引入到主题图的学习。在学生说出图上的信息时,按学生提到的先后顺序贴出跳高、长跑、狗、兔、猴等的词卡,然后揭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行“统计”。《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对学习数学的兴趣。”上课伊始,从北京奥运会引入,多媒体播放动物举行运动会的场景,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并提出问题,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为按不同的标准分类统计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环节:合作探究,经历统计过程。

这一环节先让学生小组合作,把信息分类、整理和统计,完成书上的统计表。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在黑板上移动词卡、填写数据完成统计表。用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探究的内容,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交流,使学生亲历了统计表的形成过程,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统计的认识。

接着组织学生比较两张统计表的相同与不同,并对数据进行分析。通过组织学生讨论比较,让学生交流两次统计活动的体会,丰富了认识,使学生初步体验到同一件事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进一步发展了数学思考能力。

然后提出“这时,大会的裁判员小熊,厨师小猪来了,它们是为运动员服务的。你能根据他们的工作向他们推荐一张最合适的统计表吗?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设计,重在让学生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渗透统计的实用性。

第三个环节:拓展应用,在活动中加深体验。

这一环节由“经过紧张激烈的比赛,有些小动物得奖了。奖品是漂亮的杯子。”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的第1题。提问:仔细看这些杯子,可以怎样分类统计?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完成两张统计表,在学生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完成统计表,并比较两次统计的结果。

接着以“不仅为小动物们准备了漂亮的奖品,还为他们准备了精美的奖牌呢!”引出课本“想想做做”第2题的学习。这一题让学生尝试把不完整的统计表补充完整后再统计,引导学生做事要有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统计的素材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统计自己熟悉的且感兴趣的奖品、奖牌、等物,由易到难,这样,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统计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去,进一步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体会到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再由“小动物们的奖品发完了,让我们来看看小朋友们的奖品。请有智慧树手势卡片的小朋友挥挥手。要是老师想知道有多少小朋友拥有卡片,该怎么统计呢?”引出,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分类统计的方法,引导得出可按性别和卡片的颜色等分类标准进行统计,接着师生一起收集、统计出数据,并在上完成统计表。这一设计,从学生的身边出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吸引学生积极地投入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的活动中,巩固所学的统计知识,进一步体会到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多样化,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用途,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在收集按卡片颜色分类数据时,让持有同一种颜色卡片的学生把卡片贴在大黑板同一棵树上,在贴的过程中带领学生收集数据并完成统计表。三棵树上分别贴上不同颜色的卡片,贴完后便形成了少儿节目《智慧树》的节目标志。这一设计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美,让学生感觉到数学课也可以这么生动有趣,原来数学是那么亲切,总是陪伴在自己身边,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热爱数学。

第四个环节:课堂总结,在生活中用数学

这一环节在进行课堂总结后让学生课后找一找感兴趣的话题和好朋友或者家长一起进行统计,提醒学生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带着数学的眼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养成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学习数学的习惯。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九

1、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教学扇形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

2、教材的重点及难点

重点:是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学会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难点:能根据统计图中提供的信息作出合理判断,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楚地表达看法。

3、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a、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b、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c、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a、体会研究有关问题的方法;

b、能从各种途径获取有用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乐于接触社会环境中的信息、感受生活中的数据,培养数学学习的兴趣。

从学生己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主要体现以下特点:

1、问题情境引入性

充分利用多媒体引入情境,让学生感受统计的广泛性,引导学生体会到解决这类问题的思路是:收集数据、整理数据、作出决策,从而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既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使学生感到学习扇形统计图的必要性。

2、问题的开放性

教师在设计时,对教材上的例题和有关练习作适当的调整,从书本指向性非常明确的问题改成了比较开放的问题,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识图能力,增强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地少讲,多给学生思考、发言的机会,并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学会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对一次事项作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实例、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3、培养对扇形统计图的敏感性

4、掌握获取信息的途径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

出示一组事先收集的在报刊、杂志、网络等出现的扇形统计图,说明这些也是一种统计图,引导学生回忆我们以前都学过哪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都有哪些特点?(折线和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可以直观的看清楚数量的多少,折线统计图既可以看清楚数量的多少,还可以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二)、出示图形,隐射教学重点

通过《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扇形统计图,让学生领悟怎么获取信息,并归纳出扇形统计图的特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1、出示扇形统计图。提问:

(1)图中的这个圆被分成了几部分?每一部分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2)这个圆表示什么面积?我国的国土面积按地形分,被分成了几类?

(3)从这个图中还能获得哪些信息?

教师揭示扇形统计图的含义,并强调扇形统计图中的圆表示的是总数量,圆中的各个扇形表示的是各部分与总量的关系。

说明:我国国土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千米,可以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

学生用计算器算出各类地形的面积后,可启发学生把算出的各类地形面积相加,看结果是否等于960万平方千米,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2、小结

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地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之间的关系。

3、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统计图里的圆表示什么?这个扇形统计图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计算书上的前2个问题。指名口答结果。最后提问回答。

4、做“练一练”第2题。

提问:观察统计图,你能了解到哪些信息?在班级里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五第1题

引导学生对两个统计图中的项目进行具体的比较,再交流。

2、练习十五第2题

组织学生交流。

3、练习十五第3题

先出示中国地图先让学生说说我国这几个海域的大体位置,再让学生对照统计图说说体会。算出各海域的面积后,也可让学生通过求和以达到检验的目的。

1、在学生已有经验基础上进行教学。让他们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与已学过的统计图进行对比,在对比中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扇形统计图的理解和掌握,而且通过对比学生还会进一步理解每种统计图都有它独特的作用。

2、给学生提供生活化的学习材料。从生活中选择数学元素,会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

3、给学生提供讨论交流的平台。围绕某一问题展形讨论,学生会相互补充,产生各种灵感和火花,在讨论中不断完整自己的知识。无论涉及哪些版本,基本都可以通用,大家都可以参考借鉴,无论是人教版、北师大版 苏教版等,可以互用!更多请访问本站的说课稿频道,谢谢!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十

教学目标:

1、借助实例,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

2、在统计活动中,感受统计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了解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2张习题纸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据我了解,()咱班有不少同学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对吧?都有谁?我采访一下这些同学,来到威海后,你觉得威海这座海滨小城怎么样?

学生自主交流

2、师:听得出来,同学们很喜欢威海,其实,世界也给予威海很高的评价,20xx年,威海荣获全球改善人居环境最高奖-联合国人居奖。在我国获得这个奖项的城市并不多,生活在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感觉怎么样?想知道威海为什么会获得这个奖项吗?这节课我们就从数学的角度来了解一下威海。请看屏幕:(课件出示表格)

二、出示统计表,引导学生交流整理

(一)观察表格,提出问题

1、师:仔细观察一下,从这张统计表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生1:我能知道垃圾处理能力每一年是多少吨

生2:我还能看出排水管道每一年的数量是不一样的。(再比较一下,有什么发现?)

师:听出来了,大家的意思是既能看出各项指标在每一年当中的数量是多少,而且还能看出各项指标每一年的数量不一样,有变化,是吗?那各项环保指示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下面咱们就以"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这项指标为例一起来研究研究,从98年到02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变化情况怎么样?

2、课件显示:(关于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的统计表)师:请看屏幕,对照数据,谁来说说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生交流。

师:这位同学说的非常全面。不仅看出了每一年的数量是多少,而且通过比较数据,发现这几年当中数量有时是增加的,有时是减少的。那你们能不能将这种有增有减的变化情况用一种更直观的表示出来呢?回忆一下,我们在整理数据时,除了可以整理成统计表,还可以整理成什么?有想法了吗?马上把你的想法画在一号练习纸上。看谁最利索,画完的同学马上坐好!

3、生边思考边将想法画在作业纸上,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探索新知

1、交流方法。

师:来,同学们坐好!刚才大家在完成任务的时侯,老师发现了两种很形象地表示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投影显示:)

法1:条形统计图。师:这是谁的方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请作者交流:用一个个竖条表示每一年的数量。(不少同学点头表示想法一样)

师:从条形统计图上你可以看出什么?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是怎么变化的?

师:这位同学用咱们以前学过的条形统计图来表示。 从竖条的高矮上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数量的多少。不错。

法2:折线统计图(如果学生没有这种方法,老师直接展示。问学生看得懂吗?能看得出变化情况吗?怎么看出来的?)

师:这是谁的设计?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想法。

(我用点来表示每一年的数量,然后把这些点连起来,这条线向下,就表示减少了。这条线向上,就表示增加了。)

师:这位同学用线段向下,向上表示增减变化,你们觉得合理吗?

2、优化选择。那这两种形象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更好呢?为什么?(第二种,既简单,又能说明问题)

3、点题。师:同学们,其实这种新的统计图就是折线统计图。也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4、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引导板书:(数量的多少,数量的增减变化)

5、质疑提问。

师:同学们,现在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对于折线统计图,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折线统计图怎么画?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用?折线统计图与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区别?)

6、学习画法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很有价值。折线统计图我们已经认识了,那么怎么画呢?现在让你自己根据数据独立画一副统计图,想一想,你能画出来吗?谁来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表达想法

(2)这几位同学说得对不对呢?我们看看电脑的演示。

(课件演示画图的过程及重点,师同时板书画图的三步:描点、标数、连线)

为了清楚每个点表示的数量,可以把数标在点的上方,最后用线段将点和点依次连起来。

7、动手制作折线统计图。

(1)师:咱们不能光说不练,来请同学们拿出二号作业纸,将新水取水量的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的形式表示出来。比一比,看谁的速度快!

学生动笔画图。

(2)交流(大屏幕展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说得非常明白,清晰!大家觉得他作得怎么样?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他?

(引导学生了解折线统计图上,点为什么要描在这个地方,纵向刻度部分的折线是怎么回事——数据大于20xx,省略0-20xx之间的数)

(3)分析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师:前面有的同学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作用。其实生活和生产中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很大,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变化趋势,对事情进行分析,做出决策。比方说这个折线统计图,你们能不能根据前面的变化趋势来预测一下,20xx年新水取水量比02年会多一些还是会少一些?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希望新水取水量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对不对?

(4)现在知道为什么威海会被评为联合国人居奖了吗?(无论哪项环保指标都具有可持续发展性,所以经过严格的评审后,最终获得联合国人居奖。)

三、巩固练习 拓展延伸

1、师:看来大家学得真是不错,从认识到制作,到分析,学习得非常好。现在出个题考考你们,有信心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121页。

(1)独立完成自主练习第1题。(无论学生怎么回答,只要说出理由就肯定,青菜萝卜各有所爱啊。但是大家通过学习在做一件事,做决定之前知道从多方面,综合来考虑问题,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完成课本122页第三题

师:看了这小彬1500米跑步成绩变化情况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

看的出,小彬同学是一名优秀的同学,虽然一开始跑步成绩不理想,但是她没有灰心,坚持锻炼,终于跑步成绩越来越好了,是吧?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请看黑板,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画折线统计图?(先描点,再标数,最后连线)折线统计图的优势是什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折线统计图,那是不是以后就不再用条形统计图了呢?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整理数据。

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数量的多少 增减变化情况

描点 标数 连线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十一

这次说课,选择的内容是人教实验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统计》。下面,我将分别从教材内容、学生情况、教学过程设计(第一课时)、教法及学法指导、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

1、本册教材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本册教材最大的变化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加,条形统计图的每格表示 2 个单位。这一部分内容,是一年级下学期所学的统计知识的继续, 同时又是为下学期学习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 (每格表示 5 个单位)进行知识的铺垫,具有承上启下、过渡衔接的作用。

2、在内容的选择上,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内容的编排上,教材注意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一些简单的统计知识,又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

3、通过以上对教材的分析,制订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为:(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2)让学生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 个代表 2 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3)通过对学生身边有趣事例的调查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的重点难点是指导学生认识用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

接下来,是对二年级学生情况的分析。 在学习使用本册教材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早在一年级下册的教材中, 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 描述和分析的过程, 初步具备了运用简单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基本技能,尤其是“正”字记录方式,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1 个表示 1 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另一方面,除了这些必要的知识基础以外,与一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的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能够比较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二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小组合作的经验,合作学习活动中不再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合作意识已经初步形成。

下面,我将主要谈一谈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新授课阶段,也就是在第一课时中的教学设计。在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中,主要包括了以下 4 个教学环节:谈话导入,揭示课题;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课堂总结评价。

1、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第一课时中,我选中的切入点依然是教材中例1 的情景:“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最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下来就自然引出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要想知道我们班同学对每种小动物的喜欢程度,统计知识会帮助我们的。”

2、统计过程的感受和体验。

揭示课题以后,下一步就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

具体来说,有 4 个小步骤

(1)个人选择,收集数据。就是让学生在调查表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小组长对组内同学的调查表进行收集。在这个小环节中,要注意 2 个小问题。一是提醒学生只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 二是注意调查表的数量和实际人数是否相符。

(2)数据的整理和记录。收集上来的调查表,自然要进行汇总。在小组学习中,每人选择记录其中的一种小动物,同时,为了能更好的反映问题,还要选择一个小组到黑板前进行分别记录。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记录方法,不过,为今后着想,应引导学生尽量选择“正”字的记录方法。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鉴于这种随机调查中数据的不确定性,调查表中的数据最好由教师进行汇报,学生只是负责记录即可。

(3)数据的描述。对数据的描述,一个是学生根据自己记录的数据,小组内合作完成统计表, 另一个则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内容: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的认识。关于这一点,可分为三个层次,三个教学梯度。首先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可是,由于课前准备的条形统计图格数有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问题:格子不够。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层次:“同学们,既然格子不够,就请你动动脑筋想一想,或者和其他同学商量一下,该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在组内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生可能会想到许多中解决方法,比如说接着往上涂, 涂在另一边等。当然,如果有学生想到了 1 格表示 2 个单位的方法,那么,在经过了展示、交流、汇报、比较以后,学生自然感受到 1 格表示 2 个单位将是最佳解决方法;反之之,如果没有学生想到这种方法,那么,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了 “同学们,老师也想到了一种解决方法, 你想不想听一听?”最后,进入第三个层次,也就是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按照以一当二的方法,修改自己的统计图。在这里,也有几个问题要处理好:一是统计图左侧的频数变化范围要补充完整,一是要提醒学生以一当二的一致性,再者就是数据中若出现了单数,半格的处理或者涂法。

(4)数据的分析。就是根据学生完成的统计图表,启发学生思考:从这份统计图表中, 你知道了什么?在学生讨论汇报的过程中,相机出示并解决教材中的练习题。

3、巩固与拓展深化练习。

由于一个完整的统计过程费时会比较常,所以,本节课的巩固拓展练习只安排一个内容即可:教材中练习第二题――某地区 11月份的天气情况统计。

关于这一个练习内容,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学生了解并认识几种气象标记。

(2)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统计表,独立绘制条形统计图,并进行展示。

(3)是对统计图表的分析,在这里,尤其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表述的清晰、准确性。

4、课堂总结评价。

最后,进入本节课的课堂总结评价阶段。由于这一节课,教学内容完全放手给学生,且以小组合作学习为主,所以在评价时,可采用小组内自评和小组间互评的方式,让学生来谈一谈本节课的收获和表现。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第四大部分内容――本节课的教法及学法指导。本节课需要做到的课前准备有:调查表、4 种动物卡片、统计表和空白统计图、实物投影等。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调查法、小组合作学习方法、讨论学习法等。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注重合作学习过程中合作精神的培养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尤其是让学生经历了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到数据的描述、分析的整个过程,学生将会初步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真正从实践的层面上了解了统计的意义,同时,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也将得到培养和锻炼。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十二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

《统计》是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几种常见的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会从统计图中提取有关信息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会根据分析结果做出简单判断或预测。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主要是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统计图直观、形象的特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正确分析、判断或预测,但如果对统计图不进行认真分析、可能会得到不准确的信息,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或判断。因此,我们应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保证所得结论的真实性和判断正确性。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考虑到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把它作为必学内容安排在本单元。本单元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作用,能正确描述它们所反映的有关数据.

(2)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反映有关数据,提高处理数据的技能,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习,并了解收集数据的方法和步骤。

(2)在从扇形统计图中和折线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学会相互交流相互评价。

(3)在决策与形成猜想的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感受收集和利用数据是非常重要的。

在合作讨论的过程中体会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理解扇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从中发现信息。

发现统计图中存在的数据不清的问题,能从统计图中 获得有用信息,并做出合理推断。

认真分析统计图中所反映的数据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十三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三节的资料,栽蒜苗(二)这一节课的主要资料为折线统计图,这也是在上一节:栽蒜苗(一)——即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教学,从知识的结构上看与之前有着紧密的联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进一步理解统计图形、掌握统计学基础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统计有了必须的认识。对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都有了深入的学习,并且这学期也刚刚研究了条形统计图,学生能够根据条形统计图进行分析,从中获得需要的信息。并且对统计图的构图,有了很大的知识积累,明白统计图中横、纵轴表示的意义,以及如何利用信息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绘制。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景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冲刺。

【过程与方法】

经历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在探索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发展数据分析本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意识到数学来自于生活,更服务于生活。

(一)教学重点

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难点

能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情景的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冲刺。

经过课前对学生分析,发现学生分析统计图的本事很好,能够获得必要的信息,并能够提出谁最多,谁最少,谁比谁多多少等问题。但这些问题也都局限在直观的数据分析上,还没有能够把这些数据联系起来看问题。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以引导,让学生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

(一)新课导入

首先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及表示,然后出示笑笑栽的蒜苗生长情景统计表。

提问:你能帮忙教师把它制成条形统计图吗并说一说条形统计图的优点

设计意图:采用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即复习上节课学习的条形统计图,加深学生的理解,另外也为本节课学习另一种统计图做准备,激发学生学习的进取性。

(二)新知探索

1.(移开小黑板露出折线统计图)大家请看,教师也做了一个统计图

提问:这幅图是怎样得到的

预设:第一个点是蒜苗第2天的高度,是1厘米……

把每一个点顺次连接起来……

引出折线统计图(并板书)。

提问:观察折线统计图,说一说这几天蒜苗的整体生长情景是怎样的。

想一想,哪段时间蒜苗长得最快

设计意图:学生从画面上解决问题所需的数据和信息,留给学生充分的观察和交流时间,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学生进过动手,加深了理解,经过交流,明确了统计表中反映的情景在折线统计图上都能反映,并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变化情景。

2.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

大家认真比较一下这两个统计图,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他们有什么相同和不一样的地方。(相同点是都有标题,横线上的数都表示时间,竖线上的数都表示蒜苗高度;不一样点是条形统计图使用长条表示蒜苗的高度,而折线统计图用点表示。学生可能回答用线表示,教师要及时纠正,并板书“点——数量”)

再仔细观察,这条线是怎样变化的(“线——趋势”)

(1)估计这株蒜苗第13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2)冲刺这株蒜苗第16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3.画折线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有这样的优点,你想不想学着画一画呢下头来观察一下教师是怎样画折线统计图的。(出示课件,讲解画图方法)

设计意图:从统计图的绘制到分析,让学生体会到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与应用,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统计的奥秘。

(三)课堂练习

笑笑把室内气温的变化画成下头的统计图。

(1)笑笑每隔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设计意图:结合实际生活,选取气温变化,让学生体会到数学能广泛地应用于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小结作业

小结:经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谈谈收获。

课后作业:调查本地最近一周的最高气温,制成折线统计图。并说明气温变化的趋势和原因。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十四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扇形统计图是《数据的整理与初步处理》一章中的第一课时,是学生早已熟悉的一种表示数据的方式,但在小学和前三册的学习中均未涉及制作扇形统计图的一般方法及其运用。因此,本节课是让学生进一步探索扇形统计图的制作和应用中表达的实际意义。

2、教材的目标的确定及其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会读出一个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会根据具体的一个问题制作扇形统计图。教材中的问题1是针对读图的,希望学生从中体会扇形统计图在形象地表达各分量在总量中所占份额大小这方面所具有的优势,并能够从中尽可能多地“读出”有用的信息。问题2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扇形统计图并归纳出绘图的一般步骤。因此,确定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方面①会制作扇形统计图②能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取信息

(2)、过程与方法方面

①学生通过实际生活中所见到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切身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对图表的观察和分析获取一定的信息,让学生初步体验到这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①通过学习统计图表,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统计图表,积极地自主探索研究实际生活中的统计图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勇于探索发现问题,把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充分结合起来,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带来的快乐。

②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申博得票率的统计,硕士、博士、大学生自愿到西部去开发建设祖国等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了祖国更加强大,立志发奋学习的精神。

③通过选取的现实生活中的例题和习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社会、开阔视野,感受到统计的应用就在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真正地走进数学世界。

3、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及其依据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对扇形统计图的读图和绘图。问题1是针读图,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读出有用信息。问题2是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扇形统计图并归纳一般步骤,这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即

重点:读图和绘图

难点:制作扇形统计图

4、教材的处理及其依据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概率统计方法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教学中尽可能地选取贴近学生的题材作为例题或习题,例如,牙齿保护、中国申博得票率的统计、医疗服务价格的调查等。

先通过一幅宣传画导入课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形中的信息,从而学会读图。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利用一些文字信息绘制扇形统计图,这样由浅入深地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教法的选择及其依据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少,若以传统的讲授型可能只需要15分钟左右。为了培养学生能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进行学习,时间将达到40分钟。

2、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措施

采用小组合作竞争的形式进行教学,同时培养学生团体意识。

3、学法指导

在读图的过程中完全开放学生的思维,任其发挥。在绘制图时,引导学生如何确定圆的圆心角。

4、学生活动的组织

采用自我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然后再小组验证,解决问题。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在学习过程中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争。

5、教学手段的使用及其目的

用flash软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

1、新课导入

通过三幅统计图——折线图、直方图、扇形统计图导入新课,让学生有一个总体认识,不会感觉到被老师牵着鼻子走。

2、重点的突破

通过学生读图与绘图,小组合作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小组中达成共识,从而掌握知识点。

3、难点突破

引导学生分析绘图的关键是什么,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统计学说课稿 统计与集合说课稿篇十五

1、教材内容: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统计》的内容。

教材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学习了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本册的统计,以整理数据为主要内容。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继续探索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用画“√”的方法记录,为以后学习用画“正”的方法记录打下基础。教材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直接关系统计的结果是否正确。收集和整理数据时,往往要把数据进行分类和计数。本单元教材没有把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灌输给学生,而是让他们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产生分一分、数一数的愿望。收集信息和计数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教材没有明确规定哪一种比较好,而是让学生在整理数据的实践中体会,在同学间的交流中比较和选择。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和收集数据。收集数据是统计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材很重视收集数据,把它作为统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要学生到小组里收集铅笔、橡皮、直尺的数量,到课程表中收集一些学科的周课时数等,让学生边调查、边收集、边分类、边计数,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改变传统的数学教材片面关注制作统计图、表技能的现象,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教材重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中产生统计需求,初步形成统计策略,在调查、收集信息和整理数据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统计方法,利用整理后的数据作简单的分析、判断,在统计的全过程中培养初步的统计观念。

2、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会把整理出来的数据填在简单的统计表里,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2)使学生在统计教学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自己选择记录方法作记录,并在合作交流中体会哪种记录方法既清楚又方便。本节课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老师的引导下及彼此的交流中选取最为恰当的统计方法。

在全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为宗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将先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组织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性学习,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广泛交流,体现数学课堂的开放性。

说学生:

全班37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

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课前准备:一是安排学习小组。二是每个学习小组准备学具,把5个正方形、7个三角形和4个圆混杂着放在一个盒子里。

1、引入新课。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先让学生说说有哪些图形,然后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分一分、排一排来知道每种图形有多少个。

(以此来复习旧的统计方法来引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2、进行新课。

1) 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盒子里各种图形的个数,并把统计的结果的结果填在表内。

2) 交流统计方法。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利用的什么统计方法,如何操作的。如果教科书中的方法学生没有想到,可以让他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说图中的学生是怎样整理的,并让他们照书上的方法再做一做。完成以后把学生的各种记法以及画“√”的记法进行比较,说说各种记法的特点,比一比哪种记法既清楚又方便。

(在此我依照学生课堂的实际情况来操作,以学生的意愿为统计的主要策略,但在交流中,我会引导学生在多种的统计方法中选取比较方便清楚的,让学生自己交流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统计方法。)

3) 分析数据。根据统计表里填写的内容回答书上的问题,并思考还能知道什么?(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的意识,不光要学会回答问题,还要能提出问题并解答。)

3、组织练习。

1) 统计小组里的铅笔、橡皮、直尺各有多少。小组同学互相合作收集整理数据,并填写表格。

2) 请组长介绍统计方法和结果,并把结果填写在黑板上预先画好的表格里,并回答课本上提出的问题。

3) 通过结果,你想说点什么?如果我是文具店的经理,你们想对我说些什么?

(作为老师,在此环节中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培养数学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1、统计是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四个领域之一。传统上比较注重统计图表等知识和根据统计图表回答问题的教学,而课程标准则更加重视学生对数据统计过程的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认识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这部分内容比较繁琐,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是有效的学习方式。

2、教师将教科书的盆花变各种图形,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些数据,使教材更具有实用性。

3、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信息,创设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4、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统计,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在其中得到了充分体验。

5、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善于把握课堂激励机制,使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6、明确要求,才能“有的放矢”。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应让学生先明确要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这样,课堂上的讨论、操作等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而落到实处。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51xueba.com/fanwen/daquan/a9/158263.html

最新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