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下载网 - www.51xueba.com - PPT背景图片,PPT模板免费下载!
首页 > 范文大全 >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共7篇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共7篇

时间:2024-06-08 22:55:07来源:网络 作者:风华正茂 点击: 179 次 下载.docx文档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一篇

>摘要:《管理学基础》是面向在校的海军飞行学员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对于培养学员计划、组织、协调、领导等综合管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员未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结合三个班次20xx级大三飞行学员的《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以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及综合管理能力为目标,分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多种教学改革措施及方法。通过对课程及课堂的教学改革提高了授课质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赢得了学员的认可。

>关键词:管理学;课程改革;同伴教学

随着媒体信息技术的引进,第二课堂、微课、慕课等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引入使得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因此传统的课堂教学应该更注重学员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学模式,克服传统课堂教学单向灌输的痼疾。本文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以教学内容改革为核心、教学方式及考核方式为难点问题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探析。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基本情况

《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是我校针对海军飞行学员任职培养的需求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灵魂,培养管理素质和管理能力为根本,旨在提高飞行学员的计划、组织、领导及创新等综合管理实践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第一任职岗位及后续职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学习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及五大职能模块,有助于学员养成独立的现代管理理念,提高相应的管理技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管理学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要求,同时还要考虑在实际运用时所需要的条件是否具备等问题。

>二、在教学实施中遇到的问题

通过前期对相关两个课程的跟课以及自己对三个教学班次的教学探索和实践,结合课上学员的反应及学员课下的反馈,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其中包括授课方法、课堂组织形式及考核方式三个主要方面。1.学员的积极性不高、学习动力不足。学员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距离新时期强军目标所要求的标准还有较大的差距,学员上课打瞌睡,回答问题积极性不高为表面现象,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是教员采取的课堂授课方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员所需求与期望的不对路。2.对新问题的理解处于浅层次。学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理论知识存储依旧是停留在以前浅层次的自我见解和经验的基础上,没有将所学习到的理论进行链接与思考。3.教学方式呈现单一化。学员之前接触到的大多数为传统的灌输填鸭式、满堂理论灌输及以教员为中心等课堂授课方式。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一般是教员作为主导,教员的思维水平决定了授课内容的深度,学员往往也存在着依赖心理,很难真正达到思维水平的提高。4.对于案例式的教学方式的认知程度较低,基础设施配置不满足案例教学实施条件。《管理学基础》这门课程仅通过单纯的知识理论的学习很难达到培养学员综合管理实践能力的要求。而案例式教学是以一种案例情景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员以问题案例情景为基础,以提高学员自主参与度为导向,通过情景模拟、现场体验、角色扮演、研讨交流等手段,学员在参与互动中开拓思维、增长才干,学之有用、用之有效,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员的学习能力。案例式教学只有科学地应用,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优势,选择适合案例教学的章节内容进行应用,不适合一门课程通篇内容都用这一种方法来讲解。

>三、解决措施

>四、改革实践效果

1.学员学习乐趣和课上积极性明显增强。随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员情况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才能真正提高授课效果。同时同伴教学法使学员能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同桌、前后桌及舍友之间通过相互的监督和激励能极大地激发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平时研讨中遇到不同的看法时,每位学员为了证明自己是正确的就会主动去搜集信息,查找辅助资料,促进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语言沟通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还加深了学员之间的理解和友谊,形成良好的班级文化。在争执不下的时候学员也会向教员请教,教员与学员在一起探索并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2.教学内容外延化。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的教学将管理学课程拓展到第二课堂,领导能力素质拓展中心能够通过比较轻松、活泼的方式在无形中培养了学员的计划、组织、领导、沟通及创新等综合管理能力,使学员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感受到管理的无处不在,能够及时将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为今后胜任第一任职岗位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xx,(6).

[2]韩寅奔,汪一舟,等.案例教学法在小企业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22):218-219.

[3]李静.提高高校市场营销课程课堂教学效果的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xx,(16):99-100.

[4]钟周,李森林等.北京高校终身学习与继续教育教学创新的前沿探索———基于20xx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分析[J].继续教育,20xx,(10):06-09.

[5]田园,_山.军队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育探索,20xx,(10):21-22.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二篇

>【摘要】

土地资源管理是一门新兴的集经济学、法学、管理学、区域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其学科性质决定该专业兼有管理与应用双重性质,实践教学在高校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贵州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提出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字】

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与建议;创新

贵州大学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自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开设以来,不断的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一系列的课程体系改革工作。目前,学校已建立了通识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必修、专业选修)—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及实践这一阶段式循序渐进课程培养体系,为土地行业培养了一大批所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是,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中还存在不足。

>1实践教学现状

课程体系设置较完善,但缺乏科学的安排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包含管理学原理、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经济学、不动产估价、土地法学、土地资源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制图等核心课程。在这些核心课程的基础上,我校还开设有土壤学、环境生态学、地图学、资源与环境价值评估、土地信息系统、专业外语、地质地貌、矿产资源管理、土地调查与评价以及城市规划原理与设计等选修课程。纵观全国众多高校,我校在课程设置上存在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地籍管理》与《土地管理学》内容有重叠之处。其次,一些重点课程如土地政策分析与评价、国内外土地管理前沿、房地产相关课程并没有在我校课开设;不仅如此,一些应用型很强的课程如CAD专业制图并没有在必须课的设置当中,加之专业选修空间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

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是在公共管理学院下开设。在公共管理学科背景下的“三无”学校——“没有建设专门的实验室,没有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没有建立实习基地”,仅以课堂讲授作为培养学生的全部环节[1]。由于教学设备缺乏及教学经费不足,以及教学师资水平有限,导致不得不重理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法满足教学要求,除在第一、第二学年开设了校内测量实习外,甚至没有开设有专业比较重要的实习,如土地调查、不动产估价等;一些专业重要软件如Mapgis、Mapinfor、Arcgis也未能在相应学年向学生开设。

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学生缺乏良好的实践条件

实践教学建设滞后,校地合作甚少,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实践条件。仅仅学习理论知识,不能发挥很好的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缺乏实践动手能力。本科教学中缺乏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基地,甚至没有专门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验室,很多实验课和课带实验课程都只是借助别的学院的实验室完成,严重发阻碍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学习[2]。

缺乏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理论教学考核体系,但是,由于学校缺乏实践教学基地和教学条件,因此,完全忽略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仅以实践教学大纲和指导书的编制情况作为唯一的考核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体系。

实践教学水平不高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系中,虽然高级职称教师的比例较高,但是缺乏专业的实验人员,且实验人员自身能力有待加强。因此,实践教学水平滞后,造成教师不得不只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操作技能的提高。

缺乏实践教学创新精神

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验教学基本从属于各门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未理顺,实践教学环节与实际应用脱节,基本上是流于形式。实践教学设施及基地不健全、不完善更加阻碍了实践教学的开展。一些教师总体设计和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欠缺,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定位模糊加上由于长时间开展教学工作引起的由于教学倦怠等等这些主管因素和客观因素共同决定了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缺乏实践教学创新能力,这将会降低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严重阻碍该专业的发展前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理论性与实践并重、各学科交叉的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有针对性的培养社会急需的专业复合型人才是实践教学改 革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校在认真总结本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探索性的措施。

>2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调整实践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为了突出“技术+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要求,培养具有计算机应用、测量、制图、规划、估价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城建、农业、房地产以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和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地籍测量、土地管理、不动产评估、房地产经营管理,能胜任管理、科研、工程和教学等工作人才。我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积极开展了实践课程体系的调整工作。专业实践教学包括课内教学实验实习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两个部分。构建了包括课内实习、专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包括一、二年级的课内实验和实践,三年级的软件应用实习,四年级的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为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土地资源管理实践教学模式——基于知识-能力-实践-创_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在完善学科教学体系的基础上,遵循“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3],针对不同学年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开设相应课程,分阶段培养:在这个新的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下,明确各阶段的学习方向及任务,让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所需的专业知识及技能,达到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型优秀人才。

分析国际形势,与时俱进,有针对的培养国家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众所周知,国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最基本的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资源消耗快速增长,加之我们人口众多,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并未根本转变,经济的发展仍然以环境为代价,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资源问题已成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土地资源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因此,必须分析国际形势,有针对的培养急需创新型专业人才。

这类人才不仅注重培养学生在学术科研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更注重培养以适应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创新人才。研究型与应用型两种模式并进共同构建学生应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结合实际,搭建实践平台,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教学培养方式,共创三赢模式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专业,各高校应按照“循序渐进式”实践教学模式分阶段开展实践教学工作。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条件,构建“单位-学生-学校”三维一体的教学培养模式。将各项实习与地方政府或相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公司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适当的报酬。实习中学生技能学以致用又可以获得一定的生活补贴,进一步提高了其实习的动力,可以促成单位、学生和学校三方共赢的局面。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实践教学团队

坚持“理论教学为基、实践教学为要、科研教学为辅”的教学原则,加强教师培训,尤其是专业实践教师,以中青年教师和实践教学团队为重点,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合理引进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致力于建立一支结构优良、实践教学及科研能力较强、适应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团队。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管理长效机制

真正的实践教学应当是一个从学生入学到毕业的一个完整的过程。各高校应改革“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路,秉着理论教学服务实践教学的原则,创新实践教学体系。以“全过程实践教学”为主,将整个实践教学贯穿到整个学习过程中[5]。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培养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6],我校应本着“基础+特色”的办学思想为指导,以专业技术型专业定位和社会急需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办学方向,结合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身的广泛性、实践性、交叉性等特点,制定了最优的实践教学方案,遵循合理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将实践教学贯彻落实到本科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去。学校也将继续努力探索,从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等对土地实践教学进行改革,并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管理和考核机制,完成实践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为社会培养一代代优秀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技术人才。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三篇

摘要:《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课程教学方法应以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踏实的实践能力、创造性的工作能力为核心,使培养的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目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多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重点介绍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方法、社会实践教学等方法,以期达到培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管理学论文

一、管理学课程在管理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

管理学基础课程是教育部规定的管理类各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竞争的高层次发展,经济结构由外延式投资主导型向内涵式管理主导型转变,“向管理要效益”成为社会发展的趋势和必然。因此,社会的现实需求需要高校培养大批拥有广博专业基础知识、懂得市场经济一般规律、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具有科学决策能力和开拓创新意识的中高级管理人才。管理学课程作为一门启蒙、奠基性的管理专业基础课程,如何提高其教学质量,为后续专业课程做好铺垫,为国家培养足够数量的合格管理人才,是管理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标不明确

教学目标不是独立于教学方法之外的,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体现。因为教学目标关系着管理学课程采取何种教学策略实现这些目标,有的目标实现需要配合以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中教学目标不明确,直接影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和作用。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教学目标不明确是影响和导致教学方法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当前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不明确已经成为影响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2)教学方式传统化、单一化,缺乏实践教学

学院在讲授管理学课程时过分重视理论知识和书本知识的把握,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必要的启发式教育,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根据学生就业反馈情况来看,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全面的思维模式,而不是传统的高分多证的学生。院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把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课程考核方式单一

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是考核。教师通过考核结果可以很快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及时发现教学方式存在的不足。目前,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基本上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题目设计也缺乏创新,客观题目比较多,发挥性题目比较少。这种考核方式只能检验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力,很难检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相关教学实践比较缺乏

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宗旨就是为了我们的社会工作和生活培养优秀的实用型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真正能够完成这项工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比较偏重于理论,很少涉及到实际的操作方式和方法,这就使得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得较好,而忽视了自己的实际运用水平的提升。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教材进度设计也不合理,在编排上往往注重理论知识,对于实际的内容涉及较少,不符合当代教学发展的现状,内容比较陈旧,因而不利于学生掌握新的教学内容。

三、影响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原因

(1)不同校园文化下的学习态度

西方学校的育人理念是宽进严出,在这样的学校里有些学生觉得很辛苦,但会学有所成。而我国很多高校都严进宽出,致使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投入不够,从而影响学习结果。

(2)学生自身认知不足和不同学习习惯的影响

学生是具有活力的群体,有时盲目、冲动,因为缺乏基础管理经验,认知能力有限,难免会对管理学课程产生一些错误看法。管理学恰恰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的课程,这正好是许多学生缺乏的一种能力。

(3)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

管理学基础具有一定的过渡性特点,使学生从对管理学一无所知的状态过渡到熟悉了解的阶段,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就决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方法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突出“技能型”教学显得尤为关键。

四、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方法分析

(1)明确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教学方法创新的第一步,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其实就包含了教学方法创新手段和教学过程中实现的一些基本内容。教学目标一旦明确,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具有了依据,并且这些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方法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基础。在教学目标既定的情况下,教师可以选择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方法等等。这些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就目前状况而言,教学目标不明确也确实对教学方法创新和实施带来负面影响。而且这些教学过程对教学方法的创新也起到了非常不利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社会对职业管理人才的需求,一些教学目标往往就是岗位任职标准。这种教育模式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应当注重多样化的尝试,因为一些基本的理论本身枯燥,必须借助教学方法才能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同时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具体负责实施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本身即是一种创新,例如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方法的突破口。教学方法多样化对于调动学生积极性非常有效,不仅如此,管理学知识架构是呈现差异化状态的,不同的知识内容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探索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完善知识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实践教学

管理学实践课程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创新实践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方法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这对于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整个教学方法的改进起到了非常有效的效果和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以更为有效的身份和成果对其进行全面剖析。这样不仅能有利于学生在这些方法的创新与发展。同时也为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都发挥着重要影响。为此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教学过程的优化和实践方法的创新。

(4)建立适合的考核方式

培养学生的行为能力是高职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在管理学的考核模式中,应该适当加强对应用知识的考评,减少考核记忆知识,要突破单一闭卷考试的束缚,使用多样化的考评模式。例如,可按照平时成绩、期末成绩与技能测试为考核标准。这样既能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的情况发生,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进一步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五、总结

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水平影响整个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因此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也直接关乎教学质量。长期以来,管理学专业课程在教学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优化,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这些教学措施和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问题,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四篇

有学者认为,教材就像是乐队的乐谱,课堂教学就像是乐队的演奏,教学效果和学习成绩则是观众的反应。从中可以看出教材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不同,因此,重视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质量,并理清编写思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管理学基础课程已有教材的局限性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一线培养应用型人才。由于目前招生体制的限制,高职院校只能在本科院校录取完毕后,从剩余的考生中招录新生,因此不得不承认高职院校的新生素质普遍比本科院校的新生差。尽管目前管理学基础相关的教材非常多,但相当数量版本的教材理论性太强,不能贴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实际,导致学生难以读懂,这也造成了一些管理学教师在教学上的困难。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一定要克服这些不足,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探索高职高专管理学课程教学的新特色。

>二、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写思路

管理学基础既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于没有任何社会实践与管理经验的学生来说,要完全领会其中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应该始终围绕一个管理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展开:即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如何对其所在的组织进行有效的管理。

(一)突出体系,结构完整

对于将来要走向社会,特别是能够成为管理者的年轻大学生而言,按照管理过程的逻辑体系对教材内容体系进行安排是合理的。因为管理者的责任在于对其所在的组织进行有效管理。有效管理旨在达成组织目标,而由组织所处的环境、管理主体、管理客体构成的管理系统又有众多的不确定性,有效管理就在于通过合理的管理手段减少不确定性带给管理目标实现的影响,这些基本手段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因此,高职院校管理学基础教材内容总体应该由两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管理学概论,包括管理与管理系统、管理思想及其发展;第二部分为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与此同时也要强调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以此构建内容体系。

(二)内容安排有序,注意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管理学基础教材内容应该按照管理工作的顺序安排,自认知管理起,经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落脚于企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如此的体系安排,使得读者能够从宏观上比较清晰地把握管理学的主旨、研究对象以及总体脉络。

(三)章节体例新颖,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紧紧围绕高职教育的教学规律与教学特点,在内容、结构、编写体例方面进行一些尝试和创新,力求教材能够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但同时也需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寓教于乐。基于此,在教材编写时,每章内容均应该以导入案例开头,以管理游戏结束,在章节中通过设置“管理故事”“相关阅读”“案例分析”等教材理论的延伸栏目,这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训练意识、互动意识、交流意识等。

(四)内容观点应适时更新

管理学基础课程不仅是会计学本科专业的必修课, 还是工商管理专科各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只有将当下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涵盖,再将当前管理工作实践融入到教材中,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使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管理方法。

(五)语言表达通俗易懂

在编写教材时,应按照高职教育“必需、够用”的理论教学要求落实,确保教材内容全面地概述管理学的基础知识。管理学理论知识较多,加之学生对企业和社会缺少一定的认知,致使学生学起来比较抽象。而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便于学生掌握新知。同时,管理学基础课程还涉及一些实践内容,学生只有顺利的完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才能投入到技能训练和素质拓展中。

>三、结语

管理学基础课程的教材既要有助于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整体把握,同时也要有助于提升学生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其教材不仅仅是本科院校教材的压缩,而要力求抓住管理实践的精髓,在内容、体例等方面做到题材新颖、突出案例、注重运用。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五篇

>一、课程开发背景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更多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课教学的改革稍显薄弱。另外,高职基础课的教学也一直在参考高等院校相关基础课教学的模式,却没有形成具有高职特色的基础课教学模式。当前高职学院各个系部专业都相继掀起了教改课改的热潮,形成了良好的课改氛围,也相继出现了一批优秀的课改专家,出现了一批成功的课改课程,但是成功的课改课程大都集中在专业课领域,基础理论课程较少。因此,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理念,根据基础课教学特征进行专业基础理论课程的探索开发具有实际意义。

>二、课程改革思路

管理学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基本管理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相关开发人员的交流沟通,确定了管理学基础课程课改思路:以职业素质能力为引领,以课程项目任务为载体,以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为辅助,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我们依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目标,重新对该课程内容进行了整理优化,并设计了恰当的项目任务。课程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及14个任务。课程内容改革比较大的是,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个任务。学生分组组建公司,以公司为团队完成这些项目任务,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创新。

>三、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性质与定位

2.内容选取

《管理学基础》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管理和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发展历史与趋势,以及围绕四大管理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下面就《管理学基础》的课程目标、教学模式设计、课程内容的选取进行分析。(1)课程目标总目标。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高职学情,该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综合管理技能与素质的基层管理人员。知识目标。让学生掌握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管理趋势,掌握先进的管理思想;掌握管理者的基本素质;掌握管理者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职能知识。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初步应用管理理论分析问题,能筹建简单公司并进行组织文化分析与设计;能制定基层计划与简单决策;能进行基层部门组织的选聘与考核;能够指挥、激励、沟通、协调基层部门人员;能对基层部门人员进行简单控制与评价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及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创新精神及团队协作意识;树立现代管理理念等。(2)教学模式设计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课程目标,结合高职(不同于本科为培养中高层管理者服务)、学情(和社会接触较少,对实际工作岗位体验较少)等,我们设计了《管理学基础》的教学模式,即项目导向、任务驱动。(3)课程内容选取本课题依据课程目标,构建了课程的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模拟公司采用成员自愿结合,总经理竞聘的方式组建,一般人数控制在8人以内,如果班级人数太多的话,也应控制在10人以内。以综合项目模拟公司的运营管理为依托,按照管理的工作过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设计了五个子项目:公司筹建、公司调研分析与策划、公司招聘和考核、公司基层的管理沟通和公司简单控制与评价。子项目下又设计了14项任务。

3.教法选择

4.考试考核方面

以实际工作中的管理标准作为课程的考核标准。管理学基础课程按照百分制进行考核。(1)考核结构成绩考核包括项目考核和综合评价,两方面各占50%。每个项目在考核中所占的比例是相同的。综合评价包括课堂表现(20%)、理论考核(30%)、自我评价(15%)、公司评价(15%)、教师评价(20%)。(2)考核体系考核对象全程化。把学生学习的全部过程、每个项目每个任务都纳入考核范围,体现了过程化考核特征。考核主体全员化。学生在项目、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的考核,由师生共同组织的“专家”评审团全体成员评估打分,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评分考核当中。考核方式多元化。主要有项目考核、理论考核、作业评定、表演考核、即兴演讲等多种形式。

>四、课程开发总结

1.课程改革收获

(1)学生技能的提高课程改革教学过程中,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管理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学生配合积极,课堂气氛活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得到提高课程改革,是对任课教师课堂组织能力、课堂驾驭能力、教学方法等教育教学技能全方位的提高;课程改革,还加强了教师对课程的宏观把握能力和理解能力,让教师对课程性质定位等课程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提高。(3)教师课程项目任务设计能力得到提高管理学课程采取项目化教学,共设计了一个综合项目、五个子项目和十四个任务。课程项目任务的设计提取,经过课程团队的讨论、行业企业的调查、学生的座谈、相关专家的咨询等过程,该过程的经历很好地锻炼了任课教师的项目任务设计能力。(4)良好的师生关系得以确立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教师利用手机、QQ、微信等多种方式和学生沟通,师生沟通效果很好。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配合,学生配合越好,项目化教学效果就越好。(5)自编教材得到完善这是该课程课改末期的一个主要工作,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收获,也是该课程课改的一个重要成果。

2.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首先,课程改革应该早做准备。做课改还是准备越早越好,越充分越好,这样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调整修改,也更容易取得成功。其次,要多交流多沟通。除了课改团队成员之间交流沟通外,企业人员、往届学生也要交流沟通,还要和课改专家交流沟通等。多方面人士的交流沟通,是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再次,进行项目化教学,要结合专业特点和课程定位,认真设计项目任务。项目化教学对教师要求很高,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课件制作、工作任务书设计以及教学资源的组织等等都需要老师付出大量的心血;教学过程、教学方法需要老师用心去研究、用心去做;学生的配合,学生的积极性需要老师用心调动。总之,在管理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如何进行课程内容选取,以体现内容选取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在教法上如何以学生发展为本,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在考核上如何体现过程化的考核特征,这是本论文主要思考分析的问题,希望能为管理学基础课程以及类似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一点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六篇

>1 模块划分依据

根据管理学科的特性,基于社会对管理应用技术能力的要求,结合管理学科各专业之间求同核存异的专业行业发展领域的基本需求,将课程分为四个模块:经济模块、会计模块、管理模块和个性模块。

> 经济模块

经济模块主要是要求管理学科各专业学生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经济规律。《经济学原理》是经济学科中的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一门课程。《经济法》是保障经济动态规律的法律应用。《统计学》课程本身比较强调理论知识,结合管理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更多的统计知识应符合社会经济发展方向。

> 会计模块

一个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不仅需要掌握经济的宏观环境和市场的动态,还应具备基本的核算和财务管理的技能。《会计学》是《财务管理》课程的基础,《财务管理》的前期基础是需要有一定基础会计的知识和管理技能。因此,《会计学》和《财务管理》是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的必备课程。

> 管理模块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学中理论较强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在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管理基本理论课程,是案例应用不断更新课程。除掌握基本管理理论知识外,还应掌握营销基本技能。《市场营销学》是管理学科中比较注重应用能力以提升企业效益的一门课程。

> 个性模块

>2 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整合优化路径

> 成立专业础课教研室,实施统一的教学管理

为了能使整合的课程进行进一步资源优化,成立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实施统一基础课程教学管理。统一管理基础课授课教师、教材、教学大纲、实践环节、教案、教学进度表以及课程案例库、习题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实现专业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合理配置和整合优化。

> 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为管理学科大类招生打下基础

结合区域经济市场对管理学科人才的需求情况,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制定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重新调整课程结构,整合并加重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形成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课程群,实现宽口径,厚基础的课程体系,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出发,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统一专业基础课的课程名称、课程学时、课程学分等。

> 优化师资结构,整合教学资源

在专业基础课教研室的统一管理下,整合基础课师资结构,对专业课程教师进行基础课定向分配,将分散的师资资源整合为基础课师资资源,发挥专业基础课教师各自优势,形成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积极探索师资培养新途径,加强师资培养体系改革,建设教师协同教学方式,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合作育人、合作研发、联合培养人才、共促产业发展。以专业基础课为主体,开展教研活动,整合各类教学资源,将学校资源、院系资源、社会资源相结合,提高专业基础课教学改革水平和成果,提高人才培养特色。

> 注重课程改革,优化课程结构

专业基础课授课教师实行统一备课制度,展开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教研活动的交叉学习,研究整合后的课程教学方法,结合新人才培养方案撰写整合后课程的大纲、教案、PPT 演示稿,优化课程结构,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在授课过程中实施1/3 授课、1/3 案例和1/3 讨论的课程结构,满足课堂管理过程个性化需求,以课堂活动为开展形式,设置管理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以“设计”、“考察”、“参观”、“探究”、“体验”等活动形式出现,增强学生的学习与工作体验,为管理学科专业核心课程做好基础认知服务,使课程授课效果更加符合应用技术型的要求,提高课程与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耦合度。

> 撰写自编教材,保证资源优化的有效实施

课程整合优化后,教材的选定是重要内容之一。整合前的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教材一般理论性强,应用实践性弱,案例分析也多以国外的管理案例为主。专业基础课教学团队可以充分发挥优势,可以根据应用技术型院校要求结合管理学科基本特点为课程本身改革进行定制撰写符合应用技术型大学特点的自编教材,融入更多中国式管理的最新前沿案例以及通俗易懂的管理概念,更加保证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资源优化的有效实施。

> 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考分离

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整合优化后,为了确保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进而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实现教考分离是最好的办法。由专业基础课教研室建立管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群试题库。同时加强过程性考核,每个教学情境结束后,专业基础课教师都要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进行考核,给出考核成绩,通过情境考核检验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客观评价学习效果,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 构建络平台,促进管理类专业协同发展

基础管理教学论文范文 第七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现代科学的“理念”比起古希腊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科学对自然和文化的解释并不是绝对的和万能的、历史学似乎比管理学更不科学、管理学,作为“管理学科”的基石的管理学还缺乏上述条件等,具体请详见。

张建华先生的《也谈“管理”》一文中提出了很多问题,鉴于各种原因,本人在这里只谈与“科学”和“管理”这两个语词有关的某些问题,即说明为什么管理学不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科学”这一语词较为通常的意义上来说,管理学自然是一门科学。一般来说,任何一门学问,只要同时坚持如下两个原则,就可以成为一门通常意义上的科学。

第一,坚持用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的客观规律、从可控制实验中获得的各种“机理”、通过逻辑思维过程得出的各种“原则”作为解释自然现象和文化现象的理论依据。

第二,坚持以人们可以共同感知的、可共同把握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等作为研究的起点。

由于人们的认识是有限的,因而许多客观规律、“机理”和原则在很大程度上也只是相对可靠的。同样,大量的实验数据、观察结果、基本事实、基本事件、历史记录本身也会因人的解释的不同而只是相对可靠的。但这并不要紧,这些东西发展或变化了,科学本身也会发展和变化。这也就不妨碍我们把坚持这两个原则“作”出的学问当作科学。

现在的管理学完全遵守了这两个原则,完全符合这两个条件,自然是一门科学。

本人说“管理”或管理学不是一门“科学”,是有几个前提的。

第一,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

第二,在“管理学科”中,必须有一门核心学科,这个核心学科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管理学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第三,在本人说“管理”不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强调了“管理”是一门艺术。无论从任何角度来说,艺术对人类生活——无论是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生活——的影响都比科学要大得多。

管理学不是一门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一点是毫不疑问的。这门科学不可能成为“管理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这一点,后面将予以说明。至于“管理”,无论是谁,只要他在从事“管理”或从事过“管理”,他都会知道在这一过程中,“艺术”比“科学”更为重要。这里没有丝毫否定“科学”在管理中的作用的含义,这里只是说,仅仅把“管理”当作一门科学,仅仅只用所谓的管理学的科学原理来教育学生,根本不可能培养出管理人才。

本人可以在此作出预测,今后中国涌现出来的企业管理人才,绝大部分不会是管理学硕士和管理学博士。尽管这些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的人在企业中可以比其他人享有更多的管理“特权”,但“特权”本身既不会成为才能,更不会成为智慧。就象美国的法律人才根本不是通过教授“法律条文”,而是通过学生理解大量的“法律判例”培养出来的一样,管理人才也只有在大量的“个案教学”中才能培养出来。

只是,中国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作过个案研究呢?中国又有几个“管理学科”的教授会作个案研究呢?管理是一门协调人的社会活动的艺术,就象律师是一种调节人与人的纠纷的艺术一样,艺术及个人的艺术才能只能在个人实践和吸收他人的经验中潜移默化地获得和提高。普遍原理的教学当然不可缺少,但想仅仅只靠这种教学就能够培养出管理人才,无异于白日做梦。

象管理学这样的科学与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用那些非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来把握世界。现在的问题的核心并不在这里,而在于人们把诸如“政府的行政部门依据宪法和法律对社会成员实施普遍强制使社会成员依‘原则’行事的‘行政管理’”、“企业领导人协调组织成员为‘目标’奋斗的‘企业管理’”、“社会保存和传播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文献与记录的‘文献记录管理’”、“利用计算机技术存储和传输人们在交流过程中使用的数据、文字和语音语词、图形图像的‘信息管理’”这四种“本质”上有着重大差别的“管理”当作一类“学科”,并以“管理学”作为这个学科的核心基础科学。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管理学确实还不够“资格”。也正因为管理学不够资格,所谓的“管理学科”也就是一个没有基石的空中楼阁,以此空中楼阁为条件拼凑起来的用于优化组织教学资源的“管理学院”本身就只会是一个“大杂烩”。

我们看英美国家是怎样定义“science”的:“”即“以那些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的知识和陈述了普遍的自然规律的知识为基础的研究”。这里用“ofknowledge”修饰“study”,就是说,“science”的研究从属于后面“知识”,或者说,后面的通过测定获得的事实和陈述了普遍性的自然规律这两个方面知识控制了整个科学研究。

在英语中,“管理学”使用首字母大写的“management”即“Management”来表示。按照上述标准,英美国家自然不会将“Management”当作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这很明显,管理学中的大量的知识或者不是通过测定获得的,或者不是普遍的自然规律,或者二者都不是。

按照这个标准,大量的“科学”也就不成为科学了。当然,除了专门研究“科学”本身的科学在特定的条件之下,人们一般不会在如此严格的意义上使用“科学”这一语词。大体上,人们对这两个标准放宽了尺度,其大致范围就是本文前面所说的两个原则。

但是,如果一门科学要成为一个“科学群”的核心基础学科,则其必须达到或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上述标准。换句话说,这门科学必须是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科学。这也就是说,如果管理学要成为“管理学科”中的核心基础科学,管理学就必须是机械论意义上的科学。

人类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一种有效的方法对这个复杂系统进行整体的、不“损伤”这个整体的科学研究。这样,人们就只能采取“简化”的方式来对人类社会进行研究,这种简化世界的方法,就是机械论科学的方法。一般来说,这个简化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先确定从什么样的角度研究这个复杂系统。第二个步骤则是在确实这个角度之后,再将从这个角度“划分”出来的人类社会进行“机械化”。这样,就可能从某种角度、某种方式来把握人类社会这个复杂系统,而这种把握,只能是一种机械论科学意义上的把握。

本人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一直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首先,经济学从“经济”即人类通过劳作与交换增加社会财富的角度将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经济系统,这就完成了前面所说的第一步。随后,在这种简化的基础上,在将人类社会的组成要素即个人“机械化”为“理性自利”的“经济人”。这就完成了上述简化的第二步。

在这样的基础上,通过逻辑和经验的方法,逐步作出假设,获得观察数据(实际上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记录),验证假设,一步一步地构造起了经济学的理论大厦。

至于机械论科学为什么具有探索“机理”和鉴别事实的独特功能,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解释。

张先生说有人否定经济学是一门科学,这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知道,诺贝尔的遗愿只是希望奖励在“实验科学”中作出贡献的人(文学和人类和平是另外一回事)——诺贝尔奖最初只有物理、化学和医学三项科学奖,很多涉及到生物学的科学成果都是通过化学和医学获得诺贝尔奖的。或许诺贝尔奖的评选机构“违背”了诺贝尔的遗愿,但经济学总得多少有些“科学”资格才能成为诺贝尔奖之一。

一般来说,仅仅只是从微观经济学本身来说,它确实够得上严格意义上的科学。但是,由于其研究对象的特殊,其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一,经济学研究不仅不可能进行实验设计,连控制观测也不可能进行,而只能以人们在经济过程中形成的记录为研究起点,而人们对这些记录的保存、收集、使用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第二,经济学研究的结果本身会影响人们的行为,人们的行为本身又会使得经济学的研究结果“变形”。但这两点是由于研究对象的特点产生的,而不是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本身原问题。

因此,经济学,或者说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已经基本上获得了科学界,包括不少极其苛刻使用“科学标准”的科学家的基本认同。

目前的经济学已经有很多的分支,很多经济学家正在试图用经济学“取代”其他一切社会科学。本人承认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同时就是强调经济学(主要是微观经济学)是一门机械论科学。这样说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历史、文化、社会中的缺陷和不足。尽管机械论科学能够获得有关复杂系统的某些“机理”,但是,机械论科学根本不可能从整体上说明复杂系统,这就决定了机械论科学在解释复杂系统中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51xueba.com/fanwen/lunwen/a2/4271.html

最新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