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PPT下载网 - www.51xueba.com - PPT背景图片,PPT模板免费下载!
首页 > 范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 2024年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五篇)

2024年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五篇)

时间:2024-06-18 06:49:06来源:网络 作者:心上人间 点击: 202 次 下载.docx文档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篇一

《初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学 校:六盘山镇东山坡小学

姓 名:张 红

联系电话:***

初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留守儿童”教育方面存在的根本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现状、原因、策略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退跟还林政策的推广,农村耕地面积的大量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困难,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也越来越多,留守儿童的教育问更是日益突出。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农村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应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谈到农村留守儿童,我们首先来理解什么叫农村留守儿童。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随着农村经济制度改革和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外出务工人员逐年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也在逐年增加,这一点在我乡我校尤为明显,经过调查,我校学生家长86%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基本上是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从年龄分布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小学学龄、初中学龄、和大龄四个组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居多。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1、逆反心理强。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一点小事就会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是敌意。对老师,临时监护人的管教有比较强的逆反心理。留守儿童和他们的临时监护人有矛盾。譬如,我班的李依郎同学,老师说的好话他不听,布值的作业不做,但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于,他就信以为正。一次,数学老师说:你今天作业做不成,明天就不要来了”。第二天,他还正的没有来,害的我和另外一位老师找了整整一个早上,才找到他。

2、自卑心理障碍。学生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好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不求上进。

3、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祖辈们文化程度偏低,根本没有能力辅导、帮助孩子的学习,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素质教育,也从来不与老师联系、沟通,将教育子女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对于学校组织的家长会,大多数祖辈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起不到教育作用。

4、老人过分溺爱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导致孩子的生活

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怕苦怕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同时随便给孩子零花钱,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存在乱吃零食、打游戏等坏习惯,更甚者编造谎言,更多地索要零花钱。我们班的李依郎和何刚就经常向他奶奶骗很多的零花钱,如果他奶奶不给他的话,他就会找几个同伴去偷。

5、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

留守生的道德问题,美国学者埃里克森指出:“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有它的心理发展任务,如果未完成,它会阻碍个体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可见,留守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的异常将会影响到他们一生的发展。俗话说:“先成人,再成才”。德育较之智育更需优先考虑。家庭教育的弱化和缺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教育导致留守儿童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偏离。

6、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功能。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孩子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与指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

7、安全隐患较多。

监护不力导致的安全问题。当地留守儿童多是由爷爷奶奶或母亲在家照顾,由于“隔代亲”以及女性相对软弱的特点,他们往往对这些孩子们百般溺爱,缺乏有力有效的监管。这种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伤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类犯罪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二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管理,长期和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

1、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3、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4、农村学校课程设臵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

1、家长方面:努力承担起教子之责:目前多数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

就可以了,至于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应尽的责任,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2、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把家庭作为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港湾。让父母明确:家长的角色不可代替。在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很多方面,他人(包括亲属)是无法取代父母的。家长的关心、爱护和引导,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长在忙于生计的同时,必须强化对子女的教育意识,既不能溺爱无度,也不能放纵不管,更不能轻易地把职责移给他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中也明确指出:儿童不应当与他们的父母分开,除非得到有能力满足他们福利的政府的照顾。

3、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家长应加强与“监护人”联系及亲子间的沟通。一方面,加强与“监护人”的联系,及时掌握孩子的学业、品行及身体健康状况,并通过各种方式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进行指导。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动态的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上,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无暇的“璞”,只要心里装有父母和亲人的爱,他们就有积极向上的原动力,就会学得更棒,做得更好。

二、学校:加强管理,倾注关爱

1、学校应把“留守儿童”的教育作为专项工作,常抓不懈。各班级应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应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

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留守儿童”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

2、学校和老师应给“留守儿童”以更多的关注、鼓励、帮助。爱是教育的基石,对于长期生活在“孤独城堡”中,处于父母“关爱缺失”的“留守儿童”,爱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应把爱放在中心位臵。教师应与“留守儿童”交朋友,多关心、爱护、照顾、理解他们。在安全上,要时刻提醒;在生活上,尽可能提供帮助;在心理上,要细心观察,多方沟通;在学习上,要多予指导;在交往上,鼓励他们融入大集体中,减少其心灵的孤独和寂寞,使其保持活泼开朗的学习和生活心态。

3、针对“留守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建立专门的教育管理措施,把抓好“留守儿童”的校内外管理列入学校管理的目标,有专门的管理计划方案等。如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班主任根据孩子的校内外表现,尽可能地让孩子与父母取得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约父母面谈,这样能使这些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对于一些留守学生出现的不良倾向和在校内外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要及时处理,耐心的进行说服和教育;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教训,相互沟通交流,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开展“体谅父母”活动、“交往辅导”活动,将心理咨询室引入农村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等。

4、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臵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三、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

四、结语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行中,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还将在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从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篇二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成因 对策

【论文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现状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与道德品质、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儿童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儿童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儿童”有效管理,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县位于湘西边陲,以农林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县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大县,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如我校虽属城郊一所市级农村示范性初中,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儿童”就达到398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30%。“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们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县一些城乡社会,农村中小学的走访调研,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儿童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儿童”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儿童”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189班林红彬同学,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八年来,父母没有回来过,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翻墙外出去上网。在语文老师布置的一篇关于“感恩”的作文中,他把自己多么渴望得到父母的关爱,见到父母的那种亲切之情,描述的感人致深。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与他父母联系,他父母特意请假回家与他团聚,这样通过老师与父母的共同努力,他的性格开朗了,学习积极性也高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升学考试中,顺利升入高中。

四、“留守儿童”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五、“留守儿童”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儿童”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儿童”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儿童”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儿童”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县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儿童”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社会反应淡漠,关注重视程度不够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伴随我国的社会转型而产生,“留守儿童”如何教育管理的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从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至今天,不知有多少农村剩余劳力外出务工,而留给我们广大农村社会的“留守儿童”又不知有多少?又不知因此而引发有多少社会矛盾和问题?只是从有关报道中了解到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几乎占社会犯罪率的70%。这一严酷的现实问题,应让我们警醒:到底该如何规范社会教育的缺位?如现有的城乡网吧经济,由于管理不严,经济利益的驱动,大量“留守少年儿童”在假期和放学后进入其间,作为网吧老板并没有按《互联网管理条例》查身份证、“未成年人”不准进入的门牌形同虚设,文化管理部门督查不力。全社会对这一严峻问题却不甚敏感,反映淡漠,缺乏战略性的理性思考和高度重视。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成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是建设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它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性工作,是一项涉及千家万户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关注。所以,破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难题,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都必须共同努力、通力合作、相互配合。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已引起了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也积极行动起来,各教育管理部门、学校已在不断探索建立管理和教育“留守儿童”的网络体系,共同寻求新捷径、新方法,确保“留守儿童”留而不乱、留而得乐、留而好学、留而有德。从一年来的调查、探讨中,为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诚实守信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电视中有一句广告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俗话讲“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我们家长和孩子监护人要以身为范教育孩子,这样才具有说服力,让孩子在一种良好品德氛围中健康成长。

诚实守信,应是教育孩子的主要内容,诚实不足归根到底是我们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做得不好。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整个社会充满和谐关爱的氛围。我相信,孩子们在这样一个充满爱心、孝心、诚心、诚信的和谐社会中,一定能健康茁壮成长。

二、用爱激励孩子

“留守儿童”多数在农村,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对较差,一般都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姨妈等照料。在他们的心理上,对孩子的“爱”理解不够全面,认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要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顺着孩子,一切护着孩子,这就是爱。其实这是种不健康、不负责的爱,是一种溺爱。

真正的爱就是一种积极负责任的爱,不但要让孩子吃好、穿好,而且要教育孩子如何做人,了解孩子的思想动向,教育孩子明辨是非,有错必改。像父母一样经常与之谈心,使孩子心情愉快,学习目的明确、自强不息,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这才是一种真爱。

三、指导孩子慎重交友

古人云:“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这是古人警示交友的名言。孩子明辨是非能力差,加之这种特殊的监管环境,留守儿童容易感染一系列的不良社会陋习。所以,我们要引导他们慎重交友,以防孩子与有恶习和品德败坏的人交朋友,被引诱变坏。特别是现在的网络文化的泛滥,对孩子的影响特别大,如我校前年有位留守女生上网,把哈尔滨的一位男孩都引来了,这位男孩为会见网友,竟从家偷了一万多元钱出来,幸好学校及时发现,与他家里联系,才避免了一些事情的发生。如我校另一位刚初中毕业的男孩唐某,父母在他读小学的时就外出打工,缺乏正确的家庭管教,进入初中就偷扒,与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结伴而乐,不思学习,不听老师的教育和劝告,结果走出校园不多久就因打架致人重伤沦为少年犯。同样的事例在留守少年较多的学校不胜枚举。可见,关心孩子,孩子的交友我们不能忽视,要帮助引导孩子慎重交友,为了孩子,使之健康成长,我们要向孟母学习,把好“孟母择邻”这一关。

四、引导“留守儿童”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

“留守儿童”因特殊的环境,很大程度上,缺乏父爱、母爱,心理不完善、感情脆弱,再加上青少年儿童的好奇心,在爱好和兴趣方面各有所为。因此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健康的爱好和兴趣尤为重要。同时这也是监护人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沟通和培养感情的有利机会,并弥补“留守儿童”空虚心理,起到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德和远大志向的效果。

五、注重教育方法,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对孩子教育时应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对性格不同、脾气不同的孩子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要多做换位思考、多想想,决不能简单行事,动不动就一顿暴打、臭骂,不让孩子论理。这种粗野、蛮横的方式,让孩子口服心不服,起不到教育的任何效果,甚至形成逆反心理让孩子心里演变为仇恨、冷漠的情绪与你作对。这样,长此以往,影响了孩子与监护人之间的相互沟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甚至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再有就是对孩子监护不力,一种监护器式的方式,孩子犯了错误,怕伤孩子感情,轻描淡写说两句完事,长此以往怂恿孩子的坏毛病,最后无法管教,误入歧途。这两种形式都是教育方法的不全面,教育孩子应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堵又疏,才能水到渠成。

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我们应教育孩子正视现实,理解父母背井离乡、亲情分离的无奈,放下心理包袱,不自卑、不气馁,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篇三

浅谈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现状与成因

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梁永初级中学吴佳骏

【 论文关键词】留守学生错误!未指定书签。现状 成因

【论文摘要】 农村留守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道德品质、与体质健康等方面都存在众多问题。笔者从教五年多来,通过与农村留守学生的相处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性分析,发现留守学生的现状的不乐观性,要解决留守学生的诸多相关问题,需要构建家庭、学校、错误!未指定书签。三位一体的网络体系,尤其在政策措施,直接的教育机构、家庭教育等方面应加大力度来改变现有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许多儿童因种种原因而“留守”在家里,失去了直接监护人,使孩子面临无人监管的“真空”状态,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留守学生”队伍。“生活上缺少照料,思想上缺少正确引导,学习上缺少辅导,心理上缺少疏导,行为上缺少教育,”监管教育严重缺失,已成为制约“留守学生”有效错误!未指定书签。,影响其健康成长的严重社会问题。我镇位于四川东部大巴山深处,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导致剩余劳力多,从而使我镇成为一个农村劳务输出镇,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学生”。而我校又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1200余名学生中,“留守学生”就达到500余人,占全校总人数的近42%。“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事关新农村建设,农村社会稳定,下一代健康成长,和谐社会的构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 发展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工作,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因此,如何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关注、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已成为当今时代刻不容缓的重要课题。1

基于教育的责任感,我校一直非常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通过对我镇一些周边农村中小学的走访问询,结合本校数百留守学生的情况分析,缘于“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存在的“五缺”现象,衍生出这一特殊群体普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亟需引起全社会的正视与关注。

一、“留守学生”安全隐患多,极易遭到伤害

根据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学生”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二、“留守学生”生活习惯差,身体发育不良

“留守学生”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由于部分爷爷,婆婆,外爷,外婆的卫生行为习惯也不比年轻一代的父母,对“留守学生”的行为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学生”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金钱补偿较普遍,心理健康失衡。现在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遇到不当行为的表现得不到有效制止,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学生”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如我校初二年级四班程凡同学(化名),人很聪明,上网成隐,性格孤僻,老师多次找他谈话无济于事。经与他外婆交流,原

来他7岁时就寄养在外婆家。多年来,父母很少回来过,只是给他经济上的补偿,给孩子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阴影,所以,一旦在心理空虚时就控制不住自己,哪怕半夜都外出去上网。

四、“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在他们遇到学习上的困难时,在家得不到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一直到最后成为学困生。最终部分“留守学生”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五、“留守学生”良好道德缺失,行为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留守学生”问题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它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城市化进程加快而产生,有着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背景因素。但剖析“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缺失,影响其健康成长的因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

首先表现为家庭心理环境的缺失。家庭是儿童个体成长的重要阵地,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儿童的成长需要稳定安全的环境,父母的呵护和关爱,是儿童最为安全、温馨的环境,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是孩子的基本需要。但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享受不到这一正当的权利。其家庭或者是父亲外出,导致父亲的教育角色弱化;或者父母双方外出,使得“留守学生”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如亲子互动,儿童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一片迷茫。同时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认为自己打工就

是为了孩子,只要给孩子以金钱补偿就对了。这样长此以往孩子拿着钱也就心安理得地乱花,无形中使父母与子女之间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人生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家庭教育质量和孩子的成长发展水平。其次表现为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一方面,农村贫困家庭不能为少年儿童的教育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另一方面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农村的贫困文化及教育现状滋生了农民“教育无用论”、“读书无用论”等思想,使他们对子女的教育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并对教育持有一种功利性价值取向,进而将其演化为一种短视的实惠观,以家庭利益作为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另外“留守学生”寄养家庭代养人文化素质普遍低,其寄养家庭缺少文化氛围,无力辅导其学习,教育方式不科学、不理性,难以了解到孩子的心理困惑,从而也加剧了“留守学生”教育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

二、农村文化教育环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广大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经济落后与文化贫困相生相伴,这种现象在我镇农村和边远山区也毫不例外地存在。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其浓厚的小农意识顽强地“抵制”着外部先进文化的影响,消极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构成了制约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障碍因素,使农村的教育缺乏必要的文化动力和观念支持,缺乏刺激和推动农村教育发展所需的人文环境,人们难以打破原有陈旧、落后思想观念的束缚,客观地影响了“留守学生”对教育选择的倾向。农村经济生活的现实是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小规模的简单生产方式短期内无法换代升级,人们往往感受不到传播人类文化和开启人类智慧的教育带给他们的“实惠”。他们更多的是关注自己短期内的经济利益,教育对他们来说纯粹是一种“风险投资”。加之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加剧,教育返贫现象的存在。在相当程度上淡化了他们对子女升学接受良好教育的价值选择,使他们变得更为务实和保守,及早让孩子停学外出打工或者孩子不愿读书也不要紧,减少这笔投资相对实惠。同时,我国农村

地区基础教育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使教育缺乏鲜活的动力。

三、我国各项教育配套设施机制不完善

随着我国社会错误!未指定书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十分普遍。而我国随之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健全,外出农民工子女就读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多数适龄儿童不能进入正规的、条件好的公办学校就读,而只能在那些教学条件不完善,师资力量不好的私立学校就读。即使能进入当地正规学校就读,仍需缴纳高昂的学费和转学费,以及所需的生活费。很多家庭都不能承受这笔费用,不得不望而却步,从而导致他们得不到公平的教育权利。由于近年来中考、高考报考制度对农民工子女还不完善,在他们读到一定时候时,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农村就读。学习环境的变化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也在此离开了父母的监管,又一次成为“留守学生”。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篇四

浅谈淮北地区教育情况

摘要:教育,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代社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文化等各方面联系愈来愈密切的今天,教育成为社会热烈讨论的话题,中西方的对比和借鉴也屡见不鲜,成为我国课改的关键词。

关键字:教育发展 农村教育 生源流失 改革

正文:我国教育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教育质量和受教者数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当前,我国教育取得一定突破,不过,在具体的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以及现实地区性的差异,教育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而对于所存在 问题的认识和探讨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为了更好地了解地区教育的实效,这篇文字主要走访了淮北地区城乡各处,在对于教育教学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在大量的基本材料的支持下,对于淮北地区的教育做浅短的认识和探讨。

濉溪县百善镇一所农村小学,共有十一位教师,一百九十多名学生,从学前班到五年级共年纪,六个班级,平均每个班大约三十多名学生,其中学前班人数多一点,有五十八名学生,其他班级每班差不多不到四十名学生。在校老师平均学历大专,大部分是中师学历,自学提高,其中已经有两位老师获得本科学历。教师平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已经十多年没有新进老师。据了解,学校的电教设备为一台电脑和一台电视机,阅览室配备完成。而据学校老师介绍说,学校的电教和阅览室形同虚设,老师们很少去利用,教师的多媒体知识不充足,而且,使用起来很麻烦,基本上就是闲置的,阅览室也没有相应的能够满足学生的读物。笔者观察了电教室和阅览室,两者是在一起的,房间里的摆放有些凌乱,电教设备看起来很久没有使用,图书摆放在书架上,可是鲜有查阅的痕迹。学校里也没有基本的活动设施,除了基本的房舍,只剩下灰黄的泥土灰尘。学生下课就是在班级门前站一会,一位主任表示,现在的孩子还不如以前的学生有玩耍的空间,很无奈,但是没办法!

据一位五年级的教师介绍,虽然看起来学校的师生比例是合理的,但是实际上很短缺。基本是两个老师承包一个班,语文老师兼任英语、音乐等课,数学老师同时负责体育等课目。老师们叫苦不迭,虽然口口声声的素质教育,可是每年都会有抽考考试,老师们在忙于正常教学的同时,还要应付各种检查,在兄弟学校的抽考比赛中如果名次靠后就要受到批评。一位一位语文老师说,自己在教授语文的同时,还要教授英语等课目,可是精力和学识各方面根本不够,上级也不重视其他科目,所以学校能够开设的勉强会应付,除了语文和数学这些主课,其他的是得过且过,不能教授的也没有办法。课本越改越难,主课的教授已经很费力气,实在鲜有时间去关注别的事。

而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学校的十一位老师其实正常教课的只有九位,另外两位老师是退休返聘的,十一位在编岗位,不过另外两位老师因为在农村条件艰苦等其他原因,没有真正的在职,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另外聘请两位退休农村教师任教。其中缘由不难得知。

而对于学校学生的情况,老师表示很多是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看管,学生的学习全靠老师督促,自律性很差,布置的作业只能说竭力督促完成,有些不做的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去改变。虽然说老师应该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但是生活和教学的压力,老师了解每个学生的举动,不过也不能很好地去交流,只能是发现个别学生异样时去查问一番。家长会和与家长交流基本是空谈,在家长眼里学习是孩子的事,孩子到学校就等于完全的交给老师,老师对学生事事何种教学家长是不理会的。

谈到现在生源流失,学校领导表示没有办法的事,学校条件差,对学生的管教不可能像一些寄宿学校那样周全,家长为了孩子好送去城里能够理解。但是对于外界说的责任心不够,老师表示情况不属实,不能够把责任心等问题也划分为城乡问题,农村的教师比起城里的教师在对学生的关爱和关注等方面并不差,只不过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主客观不能够更好地去管教学生。农村的孩子放学后就是在泥土里玩耍,城里的孩子可以聘请家教,进行课外辅导,这样就很大程度上令老师减弱了教学的压力。城里教师面对的压力更多地是外在的,而农村教师面对的是实实在在的对于教学的不足的压力。一位老师说,可能在学历上面与城里老师有差距,但是这不能说明教师素质就比他们的差。老师举了一个她接触到的实例,城里的老师对学生说回去让你们的父母为你们布置二十道数学题,这在农村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如果你敢对学生说这样的话,家长绝对饶不了你,认为你老师没本事。

对于老师自身的一些培训,学校老师表示基本形同虚设,很少听到学校有这样的安排,一位老师说估计这是对于学校的骨干教师的培训,情况了解很少,老师的自身进修就是自己的事情。

走访烈山区一所小学,学校在校老师六十多位,学生九百多名,情况比起百善镇的农村小学好得多,电教设备配置完善,电教室也利用起来为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孩子教授电脑课。按照中小学师生配备比率,政策要求的是每名老师安排二十一名学生,而该小学的情况比较好,每名老师需要管理不到二十名学生。不过,小学教师普遍反应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的压力很大。课改,这个被提及几年的话题,在师生眼里,非但没有减负,反而更加地令学生感到疲倦,师生在“减负”的课改面前不堪重负。95%的教师表示,现在的教材偏难偏重,教材的广度和深度都有所延伸,简单地针对教材看,是符合社会提出的素质教育和新式教育的要求,不过结合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接受水平中小学课本明显的脱离了学生的实际,课程多,作业多,加上自身能力的限制,很多学生对于学习失去了兴趣,感到学习的枯燥乏味。很多老师表示,现在小学的课程安排不符合规范,为了出成绩,现在小学从三年级开始学习英语,数学课成为学生最多的课目,其他的课目,例如,劳动实践,每周一次,有的根本没有,音体美等课程低年级多一些,高年级的少一点,增添了电脑学习课,任课老师一般由主课老师兼任,缺少专职教师。由于学习的内容难于理解,教学任务困难重重,在完成教学任务和让学生真正地接受掌握知识中无法平衡,很多时候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和学生都苦不堪言。

一位小学教师表示:“低年级语文教材比原来的教材改的更离谱,增大识字量,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一个学期要从原来的识认200个字,到现在500字,学生这么小,好可怜,反复的写,认。平均每天都认几十个字,这么小的学生怎么能接受?”在问询小学学生时,他们也表示要记得东西太多,勉强刚记住昨天的学习内容,今天的又充斥而来,根本没有时间消化,去明白学习的内容,渐渐地对于学习就剩下机械地死记硬背。更多的学生连识记也无法按照老师的节奏做到。

对于公布的所谓不以升学率衡量学校,不以成绩衡量学生,老师们纷纷表示纯粹是宣传,学校间依然是成绩为重。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各方面的标准,这就迫使老师不敢放松,更不敢轻易地尝试,只能在稳中求稳,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严格的训练式反复学习,通过加大作业量和频繁的考试来保证学生的成绩,对于学生是否真正的接受无法去探知。老师也不能走到学生中去与学生逐个提问学生,学生多,作业量就增多,交流都无法进行,根本顾及不到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的内容除了机械地记忆,很大程度上处于懵懂的状态,不知道自己学的什么,为什么去学。

通过问询老师,得知,小学大部分是矿工子女,还有一部分是周围的农村子弟,据老师介绍,学生的学习不理想,矿上的子弟还能应付,而农村的孩子实在不行。农村孩子主要是留守儿童,老师表示,“很多学生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的爱,也疏于管教,放任自流,现在教育的问题就出在农村,你想想中国有多少农民,子女教育问题谁来管,很多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孩子谁来教育?”老师只能在课堂督促,一旦离开学校,根本无法管理,所以,学生各方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学习问题,不爱学习,难以管理,很多成为所谓的“问题学生”,据了解,很多“问题学生”并不是自身真的存在问题,只是没有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不服管理,或者由于跟不上进度而厌学,老师无法及时管理,渐渐地也疏于管理,最后就被定性为“问题学生”,成为师生眼里的差生和不好的典型。老师们表示,并不是不想去管理,只是,普遍的都是每个班学生人数50,60,有的甚至有70,80个,老师照顾不过来这么多学生,学生人数过多,纪律都不容易维持,上课更是不容易,更没有时间去管理其他的学生,实在没有办法的才会进行教育,不过收效甚微,老师们只能在不影响教学的情况下不加理会。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无法与家长能够进行沟通,老师们表示鞭长莫及,只能在学校时尽力地督促管教,离开学校就不清楚了,部分学生甚至会辍学,但是无能为力。

老师们表示,目前的教育情况只能是挂在墙上的数字,在现实情况面前,换汤不会换药,虽然学校的硬件设施有所改善,但是教学的情况不容乐观,现实的教育仍旧是应试教育,考什么,教什么,学生的基础知识打的牢,不过学东西比较死,不会发散思维,动手能力也差。

老师自身的工作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和控制,突破的教学很难,加上学校的教师少,因为编制问题已经10年没有新教师的加入,教师队伍趋于老龄化,新思想新理念引入教学的很少,虽然教育部门每年都会有培训,濉溪县每年会有3天的时间安排专业人员为教师进行再学习,学校本身也会有50天左右的时间进行校本培训,不过效果不大。不过,对于淮北市每年举办的观摩课,教师们评价很高,认为贴近教学,对于自身教学有很好地启发作用。在成绩的要求和时间的有限性面前,完成教学任务压倒一切,成为师生努力的目标。

对于自身的无奈和处于对学生的关爱,老师们表示,希望教材不要编制的这么难,要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目标去研究编写教材,现在的教育投入还是太少,希望每个学校都能小班化教学,更加合理地分配师生比例,真正是为了学生,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考虑问题,而不是把社会等方面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让他们失去热情和自我的发展。

学生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在家庭费用支出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费用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无论是在城市和农村,教育费用的比率都在上升,成为家庭支出的重要部分。

中央教育部逐年地减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费和其他费用,希冀通过各种努力减轻家庭负担,尤其是农村地区的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和生活压力。不过,调查显示,农村小学的生源情况还好,初中的生源状况就很不理想,一般具有一定支付能力的家庭,不会选择把孩子送进位于乡镇的中学,认为乡镇中学教学水平低,中学教师责任心不强,孩子学不到知识,生活等各方面的照顾也很差,宁愿选择民办中学,花费更高地代价,以期为孩子营造一个相对良好的学习环境。城区家长一般也是选择民办中学,认为公办中学在学习、监督各方面的责任心无法与民办学校相比,在没有竞争压力的公办中学里,教师的压力较小,在自己工龄和职称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待遇各方面不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而民办学校的老师,取得的成果直接和自己付出的努力有关,责任心更强。家长普遍相信民办学校更加有利于自己孩子的未来。而选择民办学校,家庭的付出更大,一般中学,由于国家减免政策,学生需要缴纳的费用一般只有保险费等几十元钱,民办学校一学期的书本费和杂费达到上千元,据了解,差一点的位于农村的民办中学,学费在1200元,位于城区附近的达到2024元以上,例如,广文学校一学期要缴纳2750元的费用,包括伙食和住宿的费用,比较有名的,办学条件较好的龙华中学一学期的费用是2800元。

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得到较好的教育,选择花费更多的民办中学,很多家长表示,希望孩子在封闭式教学管理模式下能够有所成绩。家长大约算了一笔帐,一个孩子上学,一年的花费大概在万余元左右,对于农村家庭来说不是小数字,很多家庭的家长纷纷出去打工挣钱,完全地把孩子托付给了学校。一个农村家庭的收入在两万元左右,加上打工的收入,大概在四万元,不过除去花费,所剩不多,孩子的上学费用对于家庭可以说是最重要的支出了。

还有部分家长自孩子上小学开始就通过各种渠道把孩子送入城里的小学,濉溪县县城很多小学都有接收来自农村地区的孩子,缴纳高额的择校费,由于公办城区小学不是寄宿制,很多家长便选择在学校附近的出租房租赁一间房屋,由家长陪读。走访了濉溪县第六小学附近的陪读集中区,出租房简单,很多是一个家长带着几个孩子,一部分是父母都在,就近卖蔬菜或者打工,赚取生活费用和孩子学习费用。出租房简陋,陪读家长一般是母亲,父亲外出打工可以赚取更多的钱来维持家用。问及陪读的情况,家长们表示,都是为了让孩子学习环境好一点,陪读的花费很大,家里只是依靠着一个劳动力赚钱,生活很拮据。陪读的家长很少有时间去额外地赚钱,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效果不敢保证,只求孩子能够争气。据估算,陪读的租赁费和额外的生活费是一大笔费用,原本可以两个劳动力的家庭,由于陪读,实际上只能有一个赚钱,变相地削弱了家庭收入,增加了家庭支出成本。

而家长所选择的民办学校的质量参差不齐,城区具有一定鉴别能力的家长在选择时能够谨慎地对待,而农村地区家长一无所知,对于学校完全不了解,只能根据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去选择,在濉溪华宇学校被勒令调整前,笔者走访得知,学校的生活和学习设备很差,学校尘土飞扬,教室简陋,食堂就像一个破旧的工厂的框架,到处灰蒙蒙的,状况极差。学生年纪小,自理能力差,衣服上的灰尘满布,头发蓬乱,看上去犹如野外生存的人。学校教师大部分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不过大部分都是摸清情况后无法继续留任,选择离开,学校长期拖欠教师工资,学校6个月才给教师500元工资,很多老师不得不离开。没有老师的管理,学生无人理会,整个学校看起来纷乱不堪。据一位曾经在此学校工作的老师表示,华宇学校不单纯地是小学或者初中,凌乱纷杂,招生有小学,初中,甚至曾经开设过高中教学班和职业教育教学班,管理制度混乱,学生自由放任,学校配置的电教器材变相地成为学生的在校网吧,后来不得不废除。在二零一二年元月八号,笔者再次来到华宇学校,家长们在学校门口迎接孩子,上前询问,家长很气愤地表示不能再让孩子继续留在那里上学,老师们罢课,学生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课,在学校漫无目的地滞留。一位家长指着自己蓬头垢面的孩子,称孩子简直与混混无异,生活比监狱的生活还不如,孩子还没有进行期末考试,家长们已经不愿意等待,将孩子带离了学校。据一位教师称,整个学校学风不正,基建太差,学生的生活食宿都得不到保障,特别是食堂伙食特差,教师更换频繁,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

家长们在了解到孩子的情况后向县教育局作出反应,在二零一二年一月十八号,县教育局做出批示,责令华宇中学停学整改。剩余的学生转移到附近的学校就读。而评价普遍较高的龙华中学,笔者了解到,学校招生严格把关,学校也是全封闭制的管理,师资力量充裕,虽然管理较严,不过学生和家长评价很高。学校整齐规划,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林立,新建设了塑胶跑道,对面就是县一中,环境方面没有问题。学生反应老师的素质很高,不会像其他学校的老师随意的打骂体罚,教学严谨。公寓都配有生活老师,一般都是本班班主任自带,24小时地对学生负责。家长表示,学校有事都会及时地联系家里,还专门开通了校讯通,各方面的资料都可以及时得知,方便了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学生成绩在同级学生中突出。

结论:据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目前民办教育迅速崛起,这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家长都希望孩子可以得到更好地教育,在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条件后自然地会选择更好地教育。据统计,目前进入高中的学生,民办中学的达到30%以上。民办学校的兴起得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希望更好地完善本地区的义务教育。对于民办学校对于政府办学的影响,一位股长表示,民办中学的兴起和发展对于政府办学是一个压力和激励,面对民办学校抢夺生源的挑战,公立学校只有更好地加强学校管理,提升办学质量才能生存,不然就会被淘汰。而对于民办教育的迅速发展,家长宁愿付出高额就读费而不愿选择免费的问题,教育局有关领导表示,一方面是由于家庭有钱,就算是相等的教育教学,家长们也希望在城里,而不愿留在农村。对于选择民办而舍弃公立教学,领导坦言,确实是公立学校部分教师责任心不够,家长们无力管教孩子,把希望寄托在老师身上,民办学校的教师在竞聘制的压力下责任心更强,付出的更多,效果就会更好,而公立学校,奖惩力度薄弱,仅仅依靠绩效工资作为奖惩的手段,效果不佳。这也是很棘手的事情!

我们要求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教育改革,但是面对教育的特殊性,如何改?改成什么样式的教育才更符合我们的现实?才能更好地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提高国民素质?在信仰缺失的时代为他们提供一个塑造健全人格的机会?教育是工具,也是发展所必须的支撑的基础。在日益发展的时代,我们很明显的看到与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差距所在,在实践方面缺失严重。为了缩小与发达国家同龄人群的差距,甚至与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我们要付出哪些努力,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是关键。这不是说沿袭西方教育,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在了解我们教育、文化的特殊性的前提下,解决其中不符合教育要求,纠正被扭曲的成分,输入新的血液和力量,保持属于自我的本色,并且融入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的青少年拥有一片自我的天空更好地长成。

致谢:感谢家乡学校领导对我们本次调查的支持,感谢老师们的配合与理解,以及学生和家长们的倾情讲述。感谢所有对本次调查做过帮助的人们!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论文摘要篇五

浅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及对策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当地就业困难,导致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应从学校、社会、家庭等方面入手,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原因 对策

所谓农村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童。[1]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是庞大的。从2024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中可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有4000多万人。[2]和2024年的人口普查数据推算的约1980万人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相比,2024年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的比例高达28.29%,基本上是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留守儿童。

从分布地区上看,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基本上分布在安徽、湖南、河南、四川、广东、广西、江西等地,这七个地区的农村留守儿童总数占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的52%,超半数。[3]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数集中在中南各省,因为这些省份基本上都是属于劳动力输出型省份,省份本身的就业岗位不能满足过多的就业人口需求,人口流动性太大。从年龄分布来看,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小学学龄、初中学龄、和大龄四个组在整个农村留守儿童总数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其中,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3000多万人,大部分省份农村的中小学适龄留守儿童人数居多。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社会问童现象在将来的一定时期内仍然会存在,其中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重中之重。

一、留守儿童在受教育中存在的主要新问题

(一)、人格发展不健全。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心理的健康起着重要功能。[4]父母长期在外,很少回家,与孩子的沟通联系较少,对孩子的成长缺少关注与指导,容易使孩子的性格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僻。留守儿童的父母有的半个月或一个月才给家中打一次电话,有的外出打工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由于家庭教育的忽然断裂或缺位,许多孩子出现了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焦虑紧张、缺乏平安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神经过敏、逆反心理强等新问题。

(二)、学习成绩较差。

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心不在焉,应付了事。部分“留守儿童”陷入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看到没上过什么学的父辈照样能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农村的孩子们觉得“这书读不读也没啥区别”。

(三)、思想品行新问题较多。

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结构与少年儿童犯罪的相互关系中,不健全的家庭结构预示着父母角色的缺失,家庭教养功能的减弱,潜伏着少年儿童走向犯罪的危机。[5]父母亲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管制就比较少,尤其的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大多采取“物质(金钱)+放任”的方式来补偿,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功利化和世俗化。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失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赌博、打架斗殴、迷恋“网吧”等。

(四)、安全隐患较多。

留守儿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孩子本身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学校和家庭之间存在安全衔接上的“真空”,监护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护意识和防范防护能力,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等安全隐患无处不在。[6]学校不可能事无巨细。父母不在身边,作为监护人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人又无法像父母一样做到尽心呵护,再加上监护人本身就缺乏安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以致于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一是容易受到他人的非法伤害和人身伤害。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这些孩子极有可能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公安部的一项统计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各类犯罪分子侵害的高危人群,其中男孩容易被人贩子拐卖,女孩容易成为性侵犯的对象。二是自己行为失控导致的安全问题。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缺少管理,长期和社会上的“混混”聚在一起,逐步沾上赌博、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不良恶习,久而久之,走上违法犯罪甚至自杀轻生之路。

二、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制结构造成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在打工地入学的高昂费用及各地不同教材影响教育衔接,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二)、经济收入和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绝大多数农民没有熟悉到教育是最大的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的负担。

(三)、家长(或监护人)的教育能力和孩子教育需求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喜好的关注就更少了,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四)、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和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或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

三、解决留守儿童教育新问题的方法

(一)、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新问题的根本所在。要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首先,要打破城乡二元化体制,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新体制。[7]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学校的设施的办学条件,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

(二)、农民工流入地的政府教育部门应加快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新问题。政府应继续做好城市接收农村儿童的入学的工作,在实际中解决好城市入学门槛高、经济条件限制、住房、城市教育资源短缺等问题;加强农村普通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尽量实行学生寄宿制。政府还要制定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在父母打工的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和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

(三)、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因人而异落实教育保护方案。

学校方面:开展法制平安讲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保护工作的开展。适当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充分利用学校阅览室、图书室、喜好小组等阵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随时洞察学生心理,通过家访、座谈、结对帮扶等办法,给这些学生以更多关心。针对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在情感发展上缺少支持的目前状况,教师要及时进行角色置换,由单纯学习上的指导者转换为关注和疏导他们学习、生活、情感、心理等新问题的临时父母;抓住节假期家长回家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使学校、家庭产生合力效应。

家庭方面:留守儿童父母应主动配合学校工作,在外出打工之前,一定要将自己在外打工的情况、联系方式等告知学校,并主动地和学校加强联系,以便及时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状况;要加强和子女的交流和沟通,最好每周联系一次,还要经常和临时监护人保持联系,了解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情况;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多回家和孩子团聚,做到挣钱和关心子女教育两不误。

社会方面:大力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监督,营造全社会关心“留守”儿童的氛围。各媒体、单位、组织、个人都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留守”儿童成长做出努力,建立“关心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适当开展少年儿童活动,弥补儿童离开父母后的空虚感。有关部门加大对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整治,加大社会闲散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监督,共同营造孩子积极向上的良好环境。

(四)、发展是硬道理。留守儿童不仅仅是教育新问题和生活新问题,更是经济体制新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新问题,就要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大力发展城乡一体化经济,所有的新问题才能得到根本解决。

四、结语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正在进行中,农民工进城务工这一现象还将在我国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存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家庭的和睦稳定,从长远来看,更关系到农村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新问题,解决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目前,应立足于城乡平等和城乡统筹的原则,在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下,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积极参与,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平教育体制,从而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杜启明,江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分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24(3)。

[2] 2024年2月27日全国妇联未成年人家庭教育与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http:///。

[3] 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现状研究,2024(1)。[4] 贺林珂,关注农村留守儿童促进和谐农村建设,2024(7)。[5] 范先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4(7)。

[6] 刘明华,李朝林,刘骁畅,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西南大学学报,2024(3)。

[7] 雷盼,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研究与对策,新学术,2024(1)。

转载务必注明出处!本文地址:https://www.51xueba.com/fanwen/daquan/a1/36588.html

最新内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