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四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篇一
它主要讲述了 元末明初的一段 断 考场官场趣事,用了幽默诙谐的笔触进行讽刺,鞭棘了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
不仅如此,作为一部讽刺小说,吴敬梓不是简单的直接叙述自己对人物的好恶,进行讽刺或赞扬,而是通过白描的手法,把人物的形象用他生动的语言直接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让读者自己明辨是非,这样做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作者在全书中塑造了许多读书人的形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也是作者最想突出的无疑是那些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书生。如进了几十年考场,后来侥幸考中又出尽洋相的周进;因为考中喜极而疯的范进;获得名利地位后就无恶不作的严大位 ; 虽为女流却热衷八股的鲁小姐等等。儒林中人为了地位,为了财富而废寝忘食地读书。
读完全书,虽然作者在其中列举了许多反面人物,也深刻批判了这些疯狂地追求金钱和地位的愚蠢的读书人,但除此之外也作者也列举 众多古代优秀读书人的形象 如 庄绍光、虞博士等人,以杜绍卿最为突出。杜绍卿才华超群,却蔑视八股,仗义疏财,迁居南京后,宁愿过贫寒生活而不愿征召为官。这些人构成了《外史》所写“儒林的”中坚。 所以我觉得 “文行出处”尤其“德行” 也 是全书关注的中心,这些人物形象也都被寄托了作者的人格思想 ,借这些优秀的人才来匡扶德行。在我看来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持反对意见是非常明显的 , 但他反对的也 只是“世人一见了功名富贵,便舍着性命去求他”,《儒林外史》并无教人一定不科举,不征辟,不做官,不要“功名富贵”的意思。 只是过分的追求这些外物会造成精神上的负担,让人奔溃。他在批判这些的同时,其实也颂扬了人的德行,它作为“人生立命”的根本,时行时止,而决不为“功名富贵”和科举、征辟等所奴化、异化,成为“没品行”的人。
读完之后才发现《儒林外史》犹如一首“凄清婉转”的长歌,其内涵深微的感伤情味 ……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篇二
我最早接触《儒林外史》还是在很小的时候,那时听老师说过《儒林外史》是一本很具有时代意义的书,并且建议我们去读它。但是那时太小了,有许多内容还不能够理解,所以我长大了之后就开始读它。
首先我觉得吴敬梓先生非常的了不起。他十三岁丧母,十四岁随父至赣榆。少时有文名,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他的学习态度是认真刻苦的,头脑又聪颖,很快就打好了学识的功底,所谓“用力于学,已有初基”。不过,他决不死读书,也还不时浏览当地的山海风情,随父参加一些当地名士的聚会。正因为有了这十年的种种经历,才使我们认识到他最终与官场决裂,这一可以看出吴敬梓先生对向往自由的那份执着和追求。是他教会了我正直与坚持。
当我读了他的书,我才发现原来他所写的东西,全部都来源于他的生活中。书中最为典型的是周进和范进两个人物。
周进,想要考取功名,但是始终没有成功,于是他就跟着商人,替他们管账,相当于一个账房先生。有一次,他经过考场,突然想到自己平生的遭遇,就嚎啕大哭,哭得死去活来,他的朋友看见了,实在于心不忍,替他捐了一个官。范进,一个考到胡子花白都没有考取功名的一个读书人。常常受到自己岳父胡屠夫的白眼。一次偶然,周进看见范进这么大年纪还在考场里考试,就问他的原因,范进说出了自己的遭遇,周进听了之后,觉得两人的经历十分相同,于是非常同情他。周进作为主考官,在审阅范进的试卷时,特别关注了他,周进第一次读范进的文章,觉得他并没有什么才华,但是又想到了两个人相遇非常相似的身世,于是就看了第二遍,看第二遍之后,他觉得他写的还不错,于是就看了第三遍,第三遍之后,他拍手叫好,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范进的确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可是之前的考官却没有发现他有才华,这就说明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朽的统治和官僚机制的腐败。
在整个小说中吴敬梓先生,都用非常鲜明的讽刺手法,表现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统治,以及八股取士制度的腐朽。同时吴敬梓先生的语言也是非常有特色的,采用了许多全椒地方方言。在这个小说中,我看到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小说热情地情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白话的运用已趋纯熟白如,人物性格的刻画也颇为深入细腻,尤其是用高超的讽刺手法,使该书成为中国古典讽刺文学的佳作,该书代表着中国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我觉得作者想要表达的就是:不要过于重视钱财这些身外物,不一味追求名利富贵,要放开自我,追求思想自由。虽没有人仗着学识换来的权势蛮横乡里,不要卖弄自己的知识换取财富。周恩来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学习不该为了名利,而是为了祖国将来的繁荣富强。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篇三
《儒林外史》是一本长篇讽刺小说,主要写了清朝的一些读书人观念是读书只为了当官,心中只认为“书中自有黄金屋”,所以,只有极少的官是清官。
《儒林外史》中,我最喜欢的是“王冕的故事”,“王冕的故事”主要写了元朝末年,有一个人叫王冕,在诸暨县乡村居住;七岁时死了父亲,书生母亲做些针线活,供给书生到村学堂里去读书。王冕在隔壁人家放牛,每月给书生几钱银子,还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在这样的环境下,书生12岁,就对天文、地理、经诗、了如指掌,无所不通。
一天雨后,王冕来到湖边,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王冕一看从此对画画感兴趣了,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就像是湖里长的。路人见画得好,也有拿钱来买的。王冕得了钱,买些好东西孝敬母亲。
长大后,朝廷让王冕当官,王冕执意不去,躲在了深山。我觉得王冕清高孤傲,不同留和污。有的古代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为了财富,书生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考到白发: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而王冕书生不求名利,不为金钱,不为财富,这是一般人无法控制的。
今天,我读了——《儒林外史》这本书,使我深有感处。是的,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我们的生活中是离不开书的!
读儒林外史有感800字篇四
《儒林外史》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写成于清朝,作者吴敬梓以写“儒林”二字为中心这本书是吴敬梓写的,写成于清朝,作者吴敬梓以写“儒林”二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宦海沉浮和时代风尚。对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抨击,将封建末世的伦理道德、文化生活,官场腐朽黑暗活生生的展现给了咱们。
《儒林外史》的批判矛头直指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作品塑造了一群热衷科举,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形象,尖酸地讽刺了因谋取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丑恶的社会风气。
《儒林外史》刻画人物细致入微,故事深刻,鞭辟入里。其中,我最喜欢的一段的内容大概是:严监生就要死了,可他却迟迟不肯断气,原来他有一桩心事未了。因为气息奄奄,已说不出话来,只好从被单里伸出两个手指头,让别人去猜。大侄子、二侄子猜的都不对,严监生竖着两个手指头怎么都不肯闭眼。还是小老婆知道他的用意,他是嫌油用两根灯草,太费油了。这样的手法值得咱们学习,生动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真是栩栩如生,令人叹为观止!
另外,《儒林外史》是一部时代的缩影。它时间跨度大,一部书中浓缩了一百多年的事情,塑造了二百多个人物。通过各类“儒林”人物被愚弄、被腐蚀、被消磨,深刻的揭露了封建末世文化教育和精神道德的严重危机。作者用长篇小说的这种艺术形式深刻的反映了“一代文人”受苦受难、不得重用的历程。
读了这本《儒林外史》,真的是让我受益匪浅!